内容详情
包公、范仲淹相会在通如《包氏家谱》
□包宏龙
近日,笔者在收集、整理家史资料,准备续编通如《包氏家谱》的过程中,在清朝道光癸巳年(1833)编纂的《包氏宗谱》上发现了一幅北宋名臣范仲淹为包拯所编家谱所题的“包氏谱牒,世传子孙”,深感弥足珍贵。该家谱不仅载有包拯手书家训,还能存有范仲淹留下的稀世墨宝,殊为不易,从中亦可见包青天与范仲淹关系非同一般。
范仲淹还真与通如有缘呢。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到泰州任盐运使。他看到泰州及通州(今南通)等地因唐代所建海堤年久失修,每年海潮泛滥,往往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良田都变成了不宜耕种的盐碱地。天圣二年(1024),他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至天圣五年(1027),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捍海堰修成。堰长约71公里,堰基宽约10米,高约5米,顶宽3米多。堰成后受益显著,“来洪水不伤害盐业,挡潮水不伤害庄稼”。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农、灶两受其利。从明代以后,人们即将从盐城阜宁至南通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历经千年风雨波潮,后人踵继前贤,续有增展,后来延成长290多公里的海堤。人们怀念范公的功德,明末如皋诗人冒愈昌(字伯麟)有《范公堤》诗一首,载于清嘉庆《如皋县志·艺文》:“秦徒绝地脉,公能捍海波。至今堤上草,犹似望相过。”
范仲淹与我们包家先祖——大包村一世祖包拯的渊源更深。先祖包拯(999—1062)与范仲淹(989—1052)同是宋仁宗时代的政治家,都先后做到相当于副宰相的高级官职。两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虽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但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和私人交集。
包拯为官正直。范仲淹与包拯性格相似,敢于在皇上面前犯颜直谏。范仲淹与包拯同朝为官,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友情深厚。包拯编修家谱,范仲淹亲自为其题词,自然是情理中之事。该墨宝的发现,对于研究范仲淹书法艺术及其与包拯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范仲淹与包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人们爱戴,人们将会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