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皋美食》序(上)

□刘聪泉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文化。从北京的烤鸭,到上海的甜点;从青藏的酥油茶,到东北的飞龙汤;从四川的麻婆豆腐,到湘西的土匪猪肝;无不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心灵的绽放可以从味蕾起舞开始。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游遍天下,欣赏不同的风俗,更中意的是不同的美食。从一个地方的美食,能领略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地理植被,人文信仰,生活习俗。味蕾绽满双颊,芳香充溢大脑,可以让人心里开出花来。当然,我只能算一个业余美食家,虽然跑过不少地方、品尝过不少美味,但本人有古君子之风:动口而不动手。我觉得,美食家并不见得要热爱下厨房,只要喜欢下馆子就可以。

2015年曾有一部《吃在江苏》系列片,说是梳理了江苏的饮食文化,在我看来却失之寡陋。作为江苏唯一的世界长寿乡,难道如皋只有茶干和董糖。其实,说“吃在如皋”更有底气,更为贴切。从苏A吃到苏N,谁有我大如皋美食的多姿多彩多样多味。如皋饮食文化,那是文学、史学、美学、营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水乳交融。

如皋有记载的餐饮历史可以上溯至大唐盛世。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日本僧人园仁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93年)7月20日“未时到如皋茶店”。茶馆亦经营酒水点心,这位日本高僧应该是第一个品尝如皋美食的外国友人。北宋时期,王安石有《车螯诗》作于江海之地,这应该是第一个称赞如皋美食的朝廷高官。明末清初是如皋饮食文化的繁盛时期。李渔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如皋吃货,在美食养生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如重蔬菜、崇简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等,他不仅懂美食,而且创美食,有醉蟹、蒸鸭、花露饭、八珍面、杨梅酒等自创品种。不是如皋美食奶大的,如何写得出《闲情偶寄·饮馔》来?

如皋美食的转型升级可能要归功于从秦淮河嫁到如皋的董小宛。董小宛天资聪颖,好学、善学,她仔细考证食谱,若遇名厨奇异的烹饪方法,就虚心求教,然后又以她的聪明才智做出精巧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变化来。一些极普通的素菜,在她的精心烹调下,都能“芳旨盈席”。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曾大赞小宛“出佐盘盂,种种不可悉记,随手数则,可睹一斑也。”董小宛创研的菜点很多,小吃如董糖、花露、桃膏、瓜膏、腌菜、豆豉之类;菜品如董肉、火肉、风鱼、醉蛤、醉鲟、油鲳、虾松、烘兔、酥雉之类。“一匕一脔,异香绝味,”做出了优雅,做出了灵气。如皋出了位“古代十强”,这自然大大提升了饮食的档次和名望。不知是哪位不怕事小的文人,把董小宛列进了“中国古代十大名厨”,竟也无人质疑。更有趣的说法是:董小宛尝著《奁艳》,《红楼梦》所记述的珍馐佳肴大多引自该书。反正无法考证的事,世人可以尽情想象。

清乾隆时的大吃货袁枚是如皋帅哥的舅子。袁枚多次来来如皋体验生活,他家中的掌勺大厨师王小余也在“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列。坊间传说,王小余本就是如皋人,是袁枚的好友、如皋县令何廷模向袁枚引荐的。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多次赞扬如皋文化,在《随园食单》中多次开出如皋名菜,“董肉”便在其中,风头大大盖过了“菊花火锅”“去膻羊肉”这明末清初如皋的两大朝贡佳肴。

清代以来,茶肆酒楼遍及城厢,颇具规模的有双复园、大雅楼、龙凤园、九如茶座、雨香村、中华园、江南春、李青莲等等。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皋饮食名噪遐迩。佳肴名菜有如皋三醉、董肉、红扒猪蹄、蟹灌鱼丸、芝麻肉、赛海参、生炒蝴蝶片、松鼠桂鱼、玻璃肚片、剞刀腰花、水晶肴蹄、一品燕窝、烤鲥鱼、精蒸鱼翅等等;龙凤园的汤包、双复园的鳝鱼浇、张吉水的叉烧、老松林的肴肉面、四海楼的羊肉汤等等小有名气。精美茶食如八珍糕、梨膏糖、椒盐卷、一口酥、烤银杏、延生果、荞麦饼、五仁馍等等各具特色。陶文奎、陈光生、李红叶、李玉华等等一批厨艺大家推陈出新,各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