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做好民生工作 增进百姓福祉

——“构建战略支点重要支撑、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将做好民生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市委书记张建华在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的要求,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百姓的关切,往往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腰包鼓一些,食品更放心,河湖更清澈,养老更顺心,买得起住房……民生难点只有得到有效破解,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全面小康才是扎实过硬的,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认可。

人口基数较大,人均经济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偏低,这是我市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要想摆脱“讲总量南通前列、谈人均位居下游”的尴尬境地,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持续做大经济总量,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是打好打赢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特别是在促进居民增收致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家庭福祉,更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必须要千方百计抓好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各项工作。近年来,我市创新推出了晚霞行动、五道医疗保障线、基本照护保险、新型合作农场等惠民富民政策,在增收节支上有效发挥了作用,下一步还要一以贯之抓好落地落实,确保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

急群众之所急,推动一批深度民生问题优先解决。首先要高度聚焦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研究、精准施策,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民生短板,特别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其次要为历史遗留问题画上句号。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复杂、年久日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拿出敢于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把民生工作做好,要始终把老百姓的感受度作为衡量民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百姓的笑脸,是城市最美的风景,而笑容的背后,是“微笑之城”的幸福度、舒适度、安全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知礼仪知荣辱”的精神境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物质富裕,更体现在精神富有。我们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标准打造“大爱如皋”特色品牌,持续深化高质量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2020年夺取“两连冠”、当好南通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排头兵夯实基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