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套 裤

 □胡吉飞

 

饱暖即幸福。如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我们穷孩子为了御寒所穿的套裤来。

套裤,什么样子呢?简言之,就是两只棉裤管。如果把它放在旁边,陌生的人以为是贮粮食的米袋子呢,只是套裤下端没有缝实,贮了米要漏。具体说,它的样式从脚踝向上、长度到裤裆,里外两层布之间衬上老棉花,天冷了把它套在衣裤上,护暖了双腿,却遮盖不了前肚和后臀。为了美观和有个褡绊的地方,裤管的前上部裁剪成凸形延伸到腹部,凸的顶端钉上带子。小儿穿时为了方便,两根带子打成结,套到颈项上,任尔跳跳蹦蹦套裤不往下掉;大人则系在腰间的裤带上。不做棉裤做套裤,还不是人穷主意多,为节省几尺布。

现在的人无法想象,这样的穿着能抵御三九严寒?我的体会,有比无好。记得父亲曾自我解嘲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有座庙里,老和尚交代三个小和尚烧火,好长时间没把水烧开。老和尚去查点,看见三个小和尚都驼着腰,把屁股对着灶膛口。老和尚不解,小和尚回答:“你不是说细伢儿屁股后面有三把火吗?我们三个孩子九把火,凑到一起烧锅呢。”笑话归笑话,那会儿有套裤穿,还算幸运的。冷怎么办?早睡晚起是一个办法,天没黑就钻进被窝里,太阳晒了屁股才起床。穷人家普遍不重视孩子学习,即使学龄儿童,送去上学的也少,一帮孩子往往结伴站到避风朝阳的地方晒太阳,浑身晒得暖洋洋的。兴致来了,看见土墙洞里飞出野蜜蜂来,拼命追扑,或是守洞待蜂,逮住蜜蜂,用两只手的手指拦腰一攀,吸食蜜蜂腹中的甜水,什么冷不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此,说好动的小孩子屁股上有三把火,也就好理解的了。

没人说大人屁股后面有三把火的。大人穿了套裤又如何不让腹背挨冻呢?也有办法。男子普遍有一件棉袍,还有外大褂子,棉袍和大褂子等长,长到膝盖弯下,这样肚前臀后都被棉袍褂子遮住,解决了单衣单裤露在外面而受寒受冷的问题,而且稍懂文墨者和生意场中人,走起路来,还有绅士和儒商的风度。女人呢?束围裙。围裙打裥,既美观,又增加厚度,束在腰间,也是遮前盖后、防护寒冷的一个方法。如果洗碗抹灶做家务,怕把围裙弄脏,再在围裙前加束一条长方形、一尺有余、深色的围腰。

说到套裤,联想到鞋子。长到十五六岁的我,冬天没穿过一天在当年对穷人来讲算是奢侈品的棉鞋。那穿什么鞋过冬呢——“茅窝”。到了秋冬开花的时候,手艺人将河塘中、田埂边生长的芦柴、茅草的花絮部分带梗采下,编织成鞋,俗名“茅窝”,到市上售卖。穿“茅窝”不穿袜子,光脚伸进鞋里,梗硬戳脚,找两块旧布沿鞋口缝一下,多余的布塞进“茅窝”里当鞋垫。1952年冬,天气极其严寒,滴水成冰,连田里耐寒的麦子也被冻死。当年我刚入学南通师范,只有单鞋,没有棉鞋没有袜子,学校送温暖,买了一双“茅窝”救济我,我当宝贝,只在晚自修课上穿穿,离开教室就脱下,一穿穿了3个冬天,毕业离校才弃之。

现在,套裤、“茅窝”已不见踪影,成了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记忆。有人说,现在大家过的日子犹如“扑屋匠吃了早饭,爬到玉皇大帝家屋顶上捉瓦——上天了”。苦尽甘来老开心,皓首常聚颂党恩。旧时受过吃不饱、穿不暖磨难的我们这些老人,比之甜水里泡大的年青人,获得感、幸福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