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历史瑰宝,藏于国家

——包炤生捐献明末清初书画家包壮行墨宝追记

□包宏龙

如皋市长江镇郭园社区包氏一族在先祖于清嘉庆11年编纂的《包氏家乘》中发现,载有迁通八世祖、明朝工部主事“包壮行工书画”等字样,并得知清初书画家包壮行“擅长勾勒梅花、水墨竹石,曾作《松柏祝寿图》”等。近日,我又获悉同族本家包炤生曾向南通博物苑捐献包壮行一幅草书的事,于是对包炤生捐字一事和包壮行书画进行了一番追踪和考证,终于领略到了二百多年前这位先祖字画的真容与风采。

据《包氏家乘》记载,八世祖包壮行(字锥修,1585-1656)于明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任虞部(工部)主事(掌管户籍)。满清挥师南下,定鼎北京后,为笼络人心,一方面礼葬明朝崇祯皇帝,迁明太祖神主于历代帝王庙;另一方面,又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朝特授包壮行为江南总漕,其不就,遂从南通西南营家中隐居到军山罗汉院,平时挥毫泼墨、吟诗作画,聊以度日。

包壮行的字画,用笔劲挺、爽利,设色鲜丽可人,异常文秀清雅,笔墨流畅、湿润,如行云流水。其1649年作《古木新梅》立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以6万元拍卖。2010年12月16日,朵云轩秋拍包壮行一幅草书扇片以87360元成交。他的书画颇具特色,在南通美术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包壮行为明末清初士大夫,少时就以文学才华而受人称誉。他三十岁中举,试卷被作为范文刻印,因为需求者众,书版竟重刻了三次。他还擅长诗词书画等,所以给后代留下了不少的瑰宝。但经过历史的浩劫,这些宝贝已经所剩无几。然而,有一幅草书一直挂在包炤生(包壮行第十一世孙女)的房间里,而且一挂就是若干年。据包炤生女儿缪玉林女士介绍,打记事起,她就记得房间里挂着一幅字,听母亲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她长大后了解到这幅字原来是迁通八世祖包壮行留存下的为数不多的墨宝之一,而且颇有价值。她极力建议母亲将这幅字捐献给国家。包炤生老太太在征得子女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将祖上留存下来的这幅字捐给了南通博物苑。

据南通博物苑资深专家赵鹏老师回忆,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和苑里的同事金峰于2004年6月3日,持博物苑证明到包炤生老太太家了解情况,并谈妥了具体事项。6月7日,包炤生在儿子缪亦林的陪同下,来博物苑捐赠了这幅字。当时是他接待并承办包炤生捐献事宜的——他还特地给包炤生老太太颁发了一本博物苑接受捐赠的《荣誉证书》,赞扬老太太深明大义的做法。可惜,包炤生老太太于2017年驾鹤西去……赵鹏老师说,此字连同博物苑过去收集到的包壮行的一些书画作品,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博物苑内。

从南通博物苑给包炤生老太太颁发的接受捐赠《荣誉证书》可以看出,包炤生老太太捐赠给南通博物苑的是包壮行草书白居易诗立幅一件。但是,由于该立幅年代久远,过去又未能妥善保管,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加之是龙飞凤舞的草书,一般人就更难辨认。笔者曾请教过一直关心并关注此事的包炤生之女缪玉林,她也弄不清墨宝上所书具体内容。最后,多亏南通书法家杨久祥为我指点迷津——原来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篇》。该立幅的全部内容是: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白居易,池上篇,为辑桓词兄书。石圃老人包壮行。最后还有两方印章。

据分析,包壮行的这幅字是为一个叫“辑桓”的词友所书。但“辑桓”为何人,目前已难以考证。

此次追踪和考证,有一个意外收获——赵鹏老师提供了一条对包家续编家谱十分重要的信息:包炤生之父、民国名人包堃曾牵头续编过一次家谱。可是,经过多方查访,至今未能找到,否则就很有可能将清朝时期到现在的一段包氏血脉连续上——这也是笔者近年来一直想实现的一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