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皋高新区实验初中的前世今生

□杨兆成

 

如皋市东南隅的高新区实验初中,其发展历程正好走完了一个“甲子”,抚今追昔,怀古的思绪涌上心头……我拿纸提笔,光阴倒转,中学发展的故事还没有走远。

中学的前身创办于1958年,名叫桃园农中,首任校长李炳元是一位退役军人,学校开办初期,由二十几个学生发展到两个班级五十多人,老师只有三个姓李的高中回乡青年,俗称“四李”农中。教学设备极为简陋,几间草房,学桌用木板搭建,教学活动主要是“学农”,课堂大部分设在农田地边,“农中、农中,三年一上,回去劳动”成为有些人的口头禅,主要为当地农村培养了一些农技人才和有知识的劳动者。

经过20年的风雨兼程,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学校总算越办越有生气,也为农家子弟走向军营、投身工厂、回归农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原先的农中变身为民办中学,学校规模变大了,师生人数增多了。1975年,当地改写了没有高中的历史,学制设为二年,学校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笔者是一位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从代课教师,到小学校长,后来被提拔到桃园民中当上了首任完中校长,和广大师生携手前行的日日夜夜,送走了五届高中毕业生,为国家和当地社会成就了学生们就业升学的人生梦想。追忆到改革开放前夕,学校校舍严重缺乏,教室不但是草房,还有危房,教学设备寥寥无几,学生的理、化、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都不周全,更谈不上学生动手,教师全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在驾驭教学;生活设施更为简单,烧饭用风箱吹火,锅盖用瓷盆代替;师资力量更是薄弱,小学教师和代课老师唱主角;教学活动相当一部分时间去“三学”(学工、学农、学军),高中二年下来,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屈指可数。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983年,桃园民中转为公办初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大踏步地走上了较为正轨化道路,学校消灭了危房,建起了实验室,有了一栋教学校,建起了晴雨煤渣操场,学生开始有了寄宿条件;教学质量不断跃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笔者成为了“一办管四中心”(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的掌门人,教办主任和初中校长一肩挑,为经济社会服务和输送人才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中学不但有了教学楼,还有实验楼和学生生活楼,1989年高标准地迎接了上级“一无两有”的验收,群众的口碑不断向好。

时间流转到2000年,原桃园乡和马塘乡合并,学校易名为桃园镇初中,中学的办学条件从硬件到软件又上一层楼,向教育现代化迈出了更大步伐,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生源数量不断充盈,教学质量再度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到了2016年,乡镇区划再一次调整,原来的桃园初中告别了历史,易地建起了如皋高新区实验初中,各方面条件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但教学设施上了档次,教学质量跻身于如皋初中行列的第一方阵,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基本武装到位,各项教学比武、师生活动更是越办越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