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赶 车

□黄继东

 

四十多年前走过的一段路,印象里坑凹还是那般分明。

地处长江北岸的如皋段有一块肥沃的淤积沙滩,叫做“二百亩”,它的对面江中就是镶嵌着晶莹宝石般的绿洲小岛——长青沙。一群县城中学毕业的姑娘小伙,当年就像鸟儿一样飞落在这片“广阔的天地”,接受教育,争取作为。就是在这美丽的江心绿岛,我认识了当时的女知青,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黄蓓佳,并且走过了一段共同赶车的路程。

那是1976年盛夏的一天。误点的轮渡正极力开足马力向北岸驶去,等着赶车的乘客无不露出一脸的焦急,他们当中多是回城探亲的知青,万一误了汽车的班点,那份思念父母亲人的焦渴,对这群姑娘小伙来说,又会化成怎样一种沮丧呢!

船渐渐靠岸了,这时我从船舱钻出,抬头与倚栏而立的黄蓓佳目光正好相接,只见她高挑的身材迎裹江风,柔长的秀发四散飘曳,远眺的目光时闪几分焦虑。当我们相互打过招呼,船已开始落跳(船靠岸时放下连接岸边的跳板)了,人们争先恐后,蜂拥而上,岸边仅有的几辆二轮车被走在前面的几个小伙抢先占去。当时,蓓佳大姐是步行着过江赶车的,原指望上岸能搭上一辆二轮车去赶班车,转眼希望便破灭了。抢看一眼手表,她双目再添几分焦愁,步子也走得大了。我推着自行车上岸,快走几步赶上去:“搭我的车吧,再迟怕赶不上班车了。”“谢谢!添麻烦了,那就让我带你吧。”“还有近十里的路呢,我先蹬一段吧,换着出力会轻松些的。”

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通上班车的江边小镇离江岸码头有将近十里的路程,连接这段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如果真是误了车点,可就“过了这一村再没有这个店”了。就是这条通江大道,单车单人骑行还勉强,再带上一个人就费劲了。刚开始,车把还真不听使唤,车头不停地扭动,前轮老想探起头来,渐渐地,重心稳多了,车辆行驶在路边与杂草相接的“二皮”部位,感觉平坦了许多,脚下踩动就更快了。

一路芦苇飘来的清香、野草野花袭人的幽香阵阵绕鼻而过,竟也消去几分烦躁焦愁,平添了几许安然悠适。掩住焦急的心情,她一边劝我不要赶得太累,一边和我扯开了话题:“有消息说,明年可能要恢复高考制度,有基础的话,多看看书。”高考,当时听起来实在感觉陌生,参加高考对大多离校的青年人来说,恐怕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在那个年头,没有几年“再教育”的辉煌经历和业绩,没有贫下中农和各级组织的推荐,没有一定的家庭和个人政治背景想上大学?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当然,车是赶上了。日后,一场《苦战》(1977年全国高校统考作文题),当年的赶车人终于又赶上了恢复高考的“首班车”,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学子。

如今,沿江的公路早已贯通,过江大桥也早已建成,昔日的江边芦滩已建成如皋第一个港口开发区,故地重游,再也不会遇上四十多年前赶车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