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身患顽疾的张晓林仍心系大凉山区,每天行走在公益之路的最后一公里——
“山区志愿者”的不舍情结
“小许,第36所学校的施工进度不要放松,还有,一定要注意工程质量,不能偷工减料。”“小陈,仓库里面还有一批爱心物资,记得按时发放,然后拍照片反馈给我。”……昨日,因身患顽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接受治疗的如皋籍志愿者张晓林仍心系大凉山区,手机远程“遥控”着志愿者小许和小陈,叮嘱他们将大家的爱心中转至大山里的孩子们。
张晓林今年38岁,老家在城北街道双楼庄村。2014年,正在进行人生第一次全国自驾游旅程的张晓林,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州地区,这里的高山峻岭与绝美风景吸引了他,可真正让他从驻足停留到长期扎根的原因,却是因为大凉山的那些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与艰苦的环境,双重刺激着他的内心。于是,本性善良的他决定留下来,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这些孩子们。
从2014年5月起,他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渠道,开始为大凉山的孩子进行募捐。一开始,只是募捐衣物等生活用品。他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来的衣物进行分类打包,塞满自己的车,然后开车前往大山深处,亲自深入了解各地情况,将爱心物资发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人手里。
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一线志愿者,每天行走在公益之路的最后一公里。
张晓林身患顽疾一年又一年,医生也劝过他一回又一回,但天生要强的张晓林根本听不进去,他执意要留在大凉山,且行且公益,而且一扎根就是5年之久,为大凉山的困难人群带来看得见的变化。
5年来,张晓林几乎每天开车行走在发放物资的路上,没有饭的时候就吃自带的饼干、面包。山路崎岖,曾让他一月之内换掉四条车胎,更让他三次翻车于路途之中,所幸人无大碍。5年来,他累计发放超过700吨的物资。同时,为改善当地交通,修建了6座桥2条路。为解决当地饮水问题,他又修建了6个饮水工程。
长期的公益历程,也让他对这片地区的思考越来越深。他认识到,如果只是发物资,也只能改善一时,而真正的改变必须要从根源入手,那就是教育发展。
张晓林始终认为,要想改变,只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他在大凉山的所有公益行动中,为教育的投入也是最大的。他通过深入走访与了解,在当地教育局的支持与配合下,5年来为当地修建了35座学校,购置课桌等硬件教学设施,并配套建成了19个浴室,大力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他招募支教老师为山区孩子们上课,极尽所能地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资源。
为了激励孩子们,他设置了奖学金制度。根据成绩进步幅度,配有不同额度的奖励,让孩子们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奋发,就一定会有收获。与此同时,他会在假期时,选择一批品学兼优的孩子,带领着孩子们进行全国自驾游,让孩子们在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种下了无数希望与信念的种子。然而,对于张晓林来说,除了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帮助孩子们树立梦想之外,还有着更有意义的层面。他带领着这些孩子,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安排孩子们进行一些公益活动。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事情,比如去公园捡垃圾、去敬老院为老人洗脚等等,都可以在孩子们内心种下善良有爱的种子。他告诉孩子们,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的爱心人士,撑起了他们成长的梦想。所以,一定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传恩。每当看到孩子们的不断成长与蜕变,张晓林都深感欣慰。尽管在一开始,对于这样的活动,他内心深处充满了犹豫不安——因为带着一群孩子全国自驾游,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太多未知的风险。每次结束后回到大凉山,他的心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做着。到现在,他已经八次带领大凉山的孩子走出大山,去回馈社会。
张晓林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这是比做任何事情,挣多少钱,都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于他来说,公益的旅程没有尽头,即便身患顽疾,他还将不断前行。因为激励他前行的最大动力,是他看到了改变与希望。
眼下,张晓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接受手术的时间已经确定,手术顺利的话,一个月后他便可出院。张晓林说,出院后他还是会直奔大凉山,第36所希望小学即将完工,他还期待第37所、38所,甚至更多希望小学在大凉山拔地而起,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融媒体记者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