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四好农村路”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到周末,一条条通向乡村的公路上热闹起来,市民们开着小车拖家带口到乡间地头欣赏田园风光,品尝特色农家美食。

“开春以来,我忙得不可开交啊!除了要接待日益增多的本地游客,还要安排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客人。作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富硒农庄,我们的特色生态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下原镇通利生态农庄的马晓年兴奋地告诉记者。

 

风情农路带火乡村旅游

 

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很多村庄尽管环境优美,但旅游资源难以挖掘,村民们只能对着秀丽的田园风光兴叹!2013年,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春风吹拂全省各地。我市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把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乡村特色、传统文化等融入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之中,使农路与周边的乡村风貌、田园风光、农业园区充分融合。一条条风情农路“带火”了乡村旅游。

“四好农村路”一下子搅热了昔日平静的村庄,吸引了投资商的眼球。农民们也纷纷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的方式加入旅游资源开发。一些乡村相继建成了生态湿地、生态园林、观光荷塘、长寿农庄等一系列乡村游景点。曾经偏僻的小乡村,如今变成了车水马龙的旅游目的地。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们也顺势而为,发展起农家乐、生态垂钓、水果采摘等旅游项目,吸引了无数的过往游客。

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园池村,几年前还是一个位置相对偏僻、经济相对落后、鲜有人问津的纯农业村。这几年在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园池村着力打造带有观光休闲辅道的特色农路。占地1200亩的生态藕池文化园成功开园;占地350多亩的集草庄微型盆景园,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占地320余亩可供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的红娟观光园即将建成。目前,该村已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绿色农路助推产业转型

 

“每次开车去乡村,路边风景赏心悦目,这两年随手拍了很多公路绿化的照片,存在手机里怎么也不舍得删。”在软件园工作了5年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据市农路办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已建成的“四好农村路”绿化率达100%,绿化和道路基本上实现了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全市共创建“提档升级类、惠民客运类、安保达标类和红色文化型、花博艺术型、农家风情型”三类三型路380余公里。一些镇(区、街道)还创建出一批香樟大道、玉兰大道、紫荆大道……这些绿色景观农村路让如皋大地充满了浓郁的绿色风情。

农路的通畅、洁净、美丽,带动了乡村花木、果蔬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花木、鲜切花、黑塌菜、紫桃、西瓜、富晒大米等高效农产品的特色产业,带动各镇(区、街道)逐步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去年秋季,长三角新媒体南通行专题采风团一行来到我市,参加“秋之韵——发现不一样的美”大型采风活动,参观的首站就是“花木大世界(如皋)国际园艺城”。该项目投资23亿元,占地1000亩,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业主在此经营,2018市场交易额突破220亿元,为社会提供了1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农户致富奔小康。 

“路通了,脑子就活了。”如皋工业园区(如城街道)长港村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村里对原有村骨干道路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3.5米提档升级为6米。2017年,吸引从事多年鲜切花行业的创业能人张洪来到村里,流转土地40亩引进能盛开红色、黄色、粉色、紫色等多种色彩的非洲菊试种,每亩收入达1.2万元,是种植麦子、水稻产值的30多倍。我市以规模园区为重点,强化道路和物流的配套,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果蔬园区89个、面积24800多亩。建设省级“菜篮子”工程万亩蔬菜基地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5个。同时加大了对接上海市场力度,40多家园区生产的果蔬已成功进入上海市场,国家地理标志家产品黑塌菜还走上了海军辽宁舰官兵的餐桌。

 

品质农路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公路在培育小城镇、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和服务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也对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小平表示。

近年来,我市抢抓被确定为“苏中片建养一体化示范市”的机遇,在逐步完善改造原有3100余公里农村公路的基础上,新建500公里标准化农村公路,进一步发挥了农村公路服务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服务旅游景点、服务行政办公点,以及服务土地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打造品质公路、品牌公路,做到“一路一品”,努力使各镇(区、街道)对外形成“内联外通”、对内形成“内联外环”的农村公路主干路网格局。进一步加强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枢纽节点之间的衔接,打通公路“断点”,形成更加高效畅通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随着我市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以及道路的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一江之隔的上海转移到我市来发展。木爷机器人是率先通过国家机器人检测认证的首批企业之一,也将总部从上海迁移到我市,目前生产的机器人除满足国内用户外,还飘洋过海赚起了“外块”。

在长江镇,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从中穿针引线,让“公铁水港空”一体化交通格局实现无缝对接,昔日无人问津的江岸之地成为寸土寸金的宝地。占地4000多亩的东升国际石材产业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强势崛起,入驻企业超过50家,平均投资规模超亿元,整个产业城的从业人数已近万人。“我们家有三个人在这里上班,一年收入差不多有20万。”一名石材拉沟工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四好农村路”不仅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还成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圆梦路”。

□通 讯 员钱进

融媒体记者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