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钱长村:
从高消耗到可持续 草坪经济转型发展
位于如皋工业园区(如城街道)的钱长村,有着“江苏草坪第一村”的美誉。在钱长村,有这样一句俗话,叫做“家家户户不种粮,三千亩地不农忙。”全村3000亩的土地,全部都种上了草坪。然而这样一个“土里能长钱”的村子,也走上了转型之路。
在钱长村一处60亩的试验田里,种草能手季有富正在给草坪处理杂草。相比于普通田块,这块地看上去只是多了一些喷灌、滴灌设备,但其实真正的玄机都在土壤里。季有富介绍说,“现在看到的都是买来的清沙土,盖在原来的熟土上,大概有三、四十公分厚”。
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土壤,为什么还要费钱费力地运土来栽培呢?原来,草不同于一般农作物,它更类似于苗木。每次运输时,草根必须要带上0.5厘米的土,这样算下来,一年就会失去2厘米的土层。“以前我们就是在能种麦子的肥土上种草,那种土看上去发黑发绿,本身就有肥力。”季有富种了20多年的草,对于土壤的变化,他记忆犹新,“种了三、五年之后,肥土就被铲光了,之后就只能在下面的黄土上种植。这种土就很不好,漏水漏肥,如果不持续施肥,草就会停止生长。”据了解,如今,钱长村的田地厚度平均降低30厘米,严重的地块降低超过40厘米。
面对土壤的严重流失,用清沙土代替原有土就成了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清沙土土质松软,难蓄水,喷滴灌以及相关硬件投入就必不可少。平均每亩需要1万元的先期投入,要想实现平稳过渡,钱长村又在品种上做起了文章。“现在种的品种叫矮生百慕大,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现在都改成了百慕大328。”季有富说,“以前的品种虽然产量稍微高一点点,但是植株比较高,需要经常修剪。现在这个就更加受欢迎,价格能高出25%,而且现在硬件好,也能省了人工。”目前这块地试运营了1年多,前期投资已经全部收回。虽然是换了土,但照样能“生钱”,每亩草坪每年的利润约4000元,也不比过去少,这样的模式正在全村进行推广。
钱长村正在进一步谋划向实现品种多样化、加强种植人员的专业技术指导、强化精英人才的带领和规划等方面发展,继续擦亮“江苏草坪第一村”这块金字招牌。除此之外,在保持第一产业特色的同时,如何融入第三产业,也成为钱长村转型升级中的新命题。钱长村村委会主任钱爱东介绍说,“草坪已经让钱长村名声在外,我们要发挥优势,利用好草皮空地,多开展一些帐篷节、烧烤节、风筝节或者提供艺术照、婚纱照的拍摄场地,让更多的人从‘听过钱长’变成‘来过钱长’,并且来了还想再来。”
□融媒体记者黄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