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如派红学”大解读《红楼梦》(十)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概要:
金荣虽然道歉,心里始终不服,回家后向其母抱怨,被其母劝住。金荣的母亲与贾璜之妻金氏谈及此事,金氏大怒,前去找秦可卿理论,却遇见贾珍之妻尤氏。闲谈中,尤氏先提起秦可卿的病,又说及秦钟在学堂里被人欺侮,金氏不敢再多言。贾珍之友冯紫英推荐的大夫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并开出药方让秦氏服用。
解读:
一、胡适考证《红楼梦》所用写本不全
为了追根溯源,笔者搜索读到胡适收藏和赖以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原始写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该写本的封面上印着:“红楼梦古抄本丛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其首页盖有“胡适之印”3方。第124页印有周汝昌的鉴识,文曰“卅七年六月自适之先生借得,与祜昌兄同看两月,并为录副,周汝昌谨识。卅七.十.廿四(附有周汝昌印章)。第125页《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题上方盖有“胡适之印”,另在第225页第八回目上方、第253页第十三回末、第355页第二十五回目上方、第488页末、第492页、第494页也都留有“胡适之印”。更有硬证:492-494页还留有胡适亲笔题字:
其一为:“大兴刘铨福,字子重,是北京藏书家。他初跋此本在同治年癸亥五月廿七日,跋当在同年。他最后跋在戌辰,为同治七年。并签有胡适名字。”
其二为:“现存八十回本《石头记》,共有三本,一为有正书局石印的戚蓼生本,一为徐星署查的八十回钞本,我有长跋。一为我收藏的刘铨福家旧藏残本十六回(我也有长跋)。三本之中,我这个残本为最早写本。故最早近于雪芹原稿,最可宝贵。今年周汝昌君(燕京大学学生)和他的哥哥,借我此本去抄了一个副本。我盼望我这个残本,将来能有影印流传的机会。胡适(印)一九四八.十二.一。”
其三是改印的红字,文曰:我得此本在一九二七年,次年二月我写长跋,详考此本的重要性。一九三三年一月我写长跋,考定徐星署藏的八十回本(缺六四回、六七回、又二十二回不全),脂砚斋四阅评书,一九四八年七月,我偶然发现德清戚蓼生是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三甲廿三名进士,这就提高戚本的价值了。胡适一九四九.五.八夜(在纽约)。”
综上所述,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毫无疑问即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写本”,但从他自己所写的跋文中,却少写了他所用的写本中,还缺少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回。这就造成了胡适对《红楼梦》的误考,至今《红楼梦》书名和作者名仍是“中国未解之谜”!本文着重解读第十回,也是胡适写本中未见到的很重要的一回,它隐藏了张友士所开药方之谜。
我们如派红学、上海黄伟民教授所著《红楼梦大揭秘》,已将这个谜考证出来了,他写道:在《红楼梦》第十回目中,有一句写的是“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但在《红楼梦》正文中又说,张友士公开身份不是太医,是以太医的身份跑到贾府来了。“友士”与“有事”偕音,他是冯紫英的朋友,目的是上京给儿子捐官,却有奇怪的身份说是太医。而在“张太医”这三个字上,所有古本却都一致,都是写在回目中的,可见其人之重要性。《红楼梦》中明写着两派:清风是满清,明月是大明。张友士住在谁家里呢?就住在冯紫英家里。他们是以义忠亲王老千岁为首的同情者、庇护者组成的人群,可以叫做“义”字派,也代表顺治皇帝的“顺”字派。这个张友士既然是“义”字派当中的一个人物,跟冯紫英是一伙的,那么在第十回中,他出现在秦可卿面前,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号脉看病的。
脂砚斋批语里透露,《红楼梦》里面原来有很多药方子,据说从第二十三回以后在写林黛玉的时候,回回都要开一个药方子,以显示黛玉的病越来越重了。在第二十八回后有条脂砚斋批语说:“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闻曲”就是林黛玉葬花以后,听到梨香院里传来十二个唱戏的女孩正在练唱,她听到了《牡丹亭》里的曲子,如醉如痴,但在古本《红楼梦》里面并没有给林黛玉开的任何药方子。脂砚斋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里,把书中其他的药方子都删除了,并精减了林黛玉用药的文字。现在在《红楼梦》里只保留了张友士给秦可卿开的药方,而且在回目中还写上了张太医的名字,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张友士开的这张药方,并不是真正的药方。而是张友士赶到贾府来献计的,他给秦可卿看病,甩下一个药方,药方开头几句很恐怖,因为贾蓉在他看完病以后就问他,病人能不能好?张友士说:“人病到这个地步,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
这句“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和《红楼梦》后续故事,在时间节点上完全合拍。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张友士开的药方“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药)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那么张友士太医给秦可卿所开的药方。有什么含意,望红学研究者再深入细致吧。
二、此回中如皋方言和习惯用语有30多处。比如:
1.第141页“只当人都是瞎子,看不见”,此句中的“当人”,就是“认为人”的意思。
2.第141页、第143页中的“念书”以及后面很多回中的“念书”,均是如皋地域的习惯用语,即为“读书”。
3.第141页“大爷(指薛蟠)一年不给不给,这二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其中“不给不给”,是江淮方言习惯用语,是口语中的强调反向句式。列藏本、庚辰本同。程乙本删去此语。
4.第142页中,“我去到东府瞧瞧我们珍大奶奶,再向秦钟他姐姐说说,叫她评评这个理。”其中,“去到”是如皋方言一个特有的口语词语。庚辰本、列藏本这里都一样,程乙本改为“到”。
5.第142页“这都是我的嘴快”,此句中的“嘴快”,意即本不派他说,或不派他先说,而他说了或先说了,人们常说为“嘴快”。
6.第142页“就是有亲戚一家儿来,有我呢。就有长辈们怪你,等我替你告诉。”这句话是“告诉”结尾,是江淮方言用语习惯。
7.第143页“婶子,你说我心焦不心焦?”,此句中的“心焦”也是如皋地域的土话,意为心里焦虑得很。
8.第143页中“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蒙府本原是“欢喜”是江淮方言区特有的词语。1982版本、程乙本、庚辰本、列藏本都改为“喜欢”,均没有蒙府本古朴。
9.第147页“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此句中的“半刻工夫”,是个时间概念,既不很短也不很长的时间,诸如:“一刻”“片刻”“刻巴钟”等等。
10.此回中多处称张友士为先生,如第144页倒数第一行“冯紫英因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此句中的“先生”为老师。第145页第六行的“等这个张先生来瞧了再说罢。”此句中的“先生”为“医生”“大夫”,反正如皋方言中,称呼“医生”“老师”多说为“先生”,不纯粹是对年长人或长辈人的尊称。
三、此回文本中疑似有误待校对。
1.第147页第2自然段第四行:“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因甲戌本无此第十回,故无以比对,但己卯本同回此句中“右关需而无神”的“需”旁有硃笔“虚”,后过录时未改为“虚”,笔者认为应改为“右关虚而无神”,才符合中医诊脉的术语。另外此句中的“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疑似错加的,因为此二句,前一句在此自然段的第六行已有,后一句在此自然段的第三行末也已述,故为多余的。
2.第148页第二、第三行“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己卯本此句原是“都不能说的这样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这本是作者以如皋地方习惯用语表述的,但上面那样一改,就讲不通了。
(解读者 李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