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书育己 教书育人

——记乡村教师赵宏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才能在不断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拓展,让狭小的自以为是的傲慢,和我们居于一隅的狭窄视角顿时变得毫无意义。”喜欢读书的赵宏建很喜欢这两句话。

赵宏建4月18日应邀参加“浦东之春”部编教材写作教学研讨会的几天,身边也带着《读书》《随笔》,他说喜欢这两种杂志已经30年了。“在传统纸质报刊日渐式微的当下,我还是很喜欢读《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光明日报》的光明文化周末版。”喜欢读书让赵宏建不管是做学生还是做老师都充满了力量。

1989年,赵宏建以当年石北乡中考最高分从石北小堤初中考取如皋师范学校普师班。去如师面试是他第一次进县城,他当时真希望面试不得通过,这样可以去上如中,三年后可以考大学。而当时家里人说,如师上不成就去上海学徒做油漆工,那时读师范是转定量户口的,吃住等所有都免费的。

如师三年,赵宏建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小语》《小数》的教材教法等专业性的课程,课余时间更多的是借书买书读书。他说:“当时与如师图书馆的老师关系密切。还记得1990年春,南京电影制片厂的表哥率摄制组来如师取景,在当年与如师只隔条冒家巷的县委招待所绘园宾馆,表哥给我50元,到了周末我就去新华书店买了49元钱的书。师范毕业时,与毕业证一同带回的有200多本书及十多本读书笔记。”

1992年8月,赵宏建到他的母校石北乡唐埠小学报到。领导安排他任四年级(1到6年级都是单轨)班主任兼教语文等学科。那时教室里是高低不平的土地,黑板是长方形的木板后面钉着两根八字形的木头脚。四壁是石灰刷的,不好出黑板报,他就与孩子们一起动手,用贴的形式,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后墙,精美的图案,充满想象的儿童画,一笔一划态度认真的优秀作业,构成了“我们的园地”,让其他年级的孩子都很羡慕。

赵宏建工作第一年,就有学生的习作《我的弟弟》在全国青少年写作学会会报《作文报》发表,还有的学生作品在上海的《小主人》刊出,其中有一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获得“新蕾杯”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后来《小学生语文学习》《扬子晚报》等报刊也有作文相继发表。组织孩子捐出压岁钱,他自己也拿出半个月的工资一起寄给希望工程办公室建希望小学,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少年报》联合颁发的光荣册。工作第二年,在全乡的统考中,他所教的语文学科获得第一名,第三年服从领导安排,四年级包班。

结婚成家后,遇上国企改制,工人下岗的历史洪流,学校撤并,加上人事聘用的双向选择,喜欢读书的赵宏建随遇而安。2000年5月,他在石北乡三联小学工作时,《如皋市报》记者写了一篇宣传他的文章。在石庄小学工作的2017年11月,笔者在《如皋日报》二版头条为他写一篇专访。

从教28年的赵宏建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在教孩子写作文的同时自己也写下水文,写写散文。近两年,他发表了20多篇文稿。20多年来,先后参与编写了《作文大王》(副主编)《星星的火焰》(编委)等学生读物。2010年12月出版了《在教育的边上成长》,时任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缪建新题写书名,如皋市教育局金海清局长作序推荐。“《共和国大将粟裕》文稿去年获得南通市委宣传部的肯定,最近微电影研究公众号又发表了我撰写的近万字的《低头做事 抬头做人》的文稿,南通发布,如皋发布2019年先后发了我写的两篇文稿。江苏省作家协会范小青主席也不断鼓励寄书题字,并给我指点迷津,南通市政协黄巍东主席为创作粟裕将军的文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自己的努力下,赵宏建也取得了一点成绩。2010年他所带的石庄小学五(2)班被共青团如皋市委、如皋市教育局、如皋市关工委评为“红旗中队”,同年四月参加如皋市中青年教师赛课获得一等奖,近几年获得三次嘉奖,一次记三等功。他本人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农村小学家校互动的特点与策略的研究《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于2013年12月31日顺利结题。撰写的教学论文先后发表在《南通教育研究》《名师之路》《现代阅读》等杂志。青蓝工程活动中所带徒弟曹炜老师多次在如皋市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2017年11月,赵宏建光荣地当选为人民陪审员。

人到中年,回首28年从教的工作历程,其间有辛酸也有喜悦,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也有笑。赵宏建说:“还记得我在读初一时,在老屋的门墙上用粉笔写下大大的‘奋斗’两个字,参加工作后字迹还很清晰。奋斗的青春是美丽的!一路走来,青春虽不再,可青春也无悔。”读书让赵宏建有了底气,学生让他有了力量,做一个普普通通称职的乡村教师,无怨无悔,甘于做绿叶托起红花,将继续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赵宏建说:“将努力做好一个摆渡人——让孩子度过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紧密相关。赵宏建在乡村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在天真质朴的孩子心里深植下一颗颗阅读的种子。

□融媒体记者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