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人间神品”——《黄子久山水长卷》
□苇航居士
《富春山居图》分藏杭州、台北的典故,使得黄公望一夜成名。笔者了解黄公望的画作,还是因为多年前淘得一本大开本《黄子久山水长卷》。此册于民国20年11月出版,神州国光社发行。黄公望(1269—1355),字子久,“元四家”之首。
《黄子久山水长卷》所录山水画画于乙丑年(1349年),时年画家已是80高龄。查过一些相关资料,黄公望80岁作《江山览胜图》。此图多舟,而《黄子久山水长卷》只有一舟,显然不是此图,因为画家在跋语中提到“蜀山”,姑且可称此卷为《蜀山图》。此画不像《富春山居图》那么有名,但应该是黄公望的真迹。理由如下:画中虽无乾隆和嘉庆皇帝的印章,却有项元汴的秀美题跋和多枚鉴赏印章。大画家黄宾虹是神州国光社的主要工作人员。项元汴是明朝的收藏大家,不同于当代“暴发户”式的藏家,他本人不但善画,而且精于鉴赏;黄宾虹先生更不用说,现代山水大家。因此《蜀山图》如是伪作,很难瞒过他们二位。
项元汴在题跋顶端所用印章是“神品”,足见项氏对此画的钟爱。《蜀山图》与《富春山居图》均是黄公望晚年的“大手笔”“神来之笔”,堪称“人间神品”。将两幅山水长卷一起欣赏,颇为有趣。整体上看,两幅巨作的构图类似,在追求自然美的时候不忘“天然合一”的境界:山水的布局疏密恰当,层次清晰,大片的空白,使得山水自然一色;山高水长,不过凡事人为的“渔舟和房屋”都很微小,体现出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再往细节上看,都是绘山,却是“因地制宜”,笔法多样,但重点不一,譬如使用皴擦法表现山迹:用不规则的墨迹画出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增加山石的质感。《富春山居图》多用“披麻皴”,条纹自上而下,尽显富春山的秀美;《蜀山图》却“反其道而行之”,自下而上,突出蜀山的险峻。两图的枞树独木多用重墨横点,似平实奇,与山石融为一体,江山美景,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