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祖孙三代安家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里,我们的家乡如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变化体现在哪儿,那可就太多了,哪怕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家住城北街道野林村的薛宜桂一家,用祖孙三代建房安家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普通人家平凡生活背后不平凡的发展与变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野林村还是个非常贫困的小村子,没有通往城镇的大马路,村民出行基本都是走水路,就连日常用的米面油,都得靠船运回来。当时的薛宜桂一家和他的几个兄弟一起,挤在矮小的茅草屋里居住。儿子薛天平的出生,让薛宜桂和妻子兴起了花钱建一栋属于自己房子的念头。从那以后,勤劳的薛宜桂买下一艘小船,每天起早贪黑替人运货。他的妻子则是边工作边照顾三个子女,每天早上6点上工,5点就要起床做早饭给孩子们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不仅把几个子女都拉扯长大、培养成才,还盖起了一座漂亮的砖瓦房,置办下不小的家业。薛宜桂骄傲地说:“我可是全村第一个盖砖瓦房的人,当时村里人都羡慕极了。”
薛宜桂的儿子薛天平一开始只是村里一名普通的泥瓦匠,可是做泥瓦匠一天只能赚三元钱,这样下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建起自己的房子。到了八九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野林村的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经商,薛天平也跟着同村的好友一起,做起了猪肉生意。那几年,薛天平每天凌晨到如皋的市场购买生猪,在附近的市场宰杀好,再驾车运着猪肉到无锡的菜市场进行贩卖。新鲜的猪肉不能隔夜,只要肉没卖完,薛天平就不能回家。薛天平的儿子薛洋洋回忆:“那时候,父亲往往要等到凌晨三四点,才会风尘仆仆地赶到家,休息不了多久,就又要出门了。”
虽说日子依旧过得艰苦,物质条件也不宽裕,但与父辈们当年相比,薛天平他们的条件已经好得多。他攒一点钱就购买一点建筑材料,积累下一些存款就请匠人帮忙做几天活儿,薛天平夫妇从无到有,盖起了一座华丽的大别墅。薛天平开玩笑地说:“跟父亲这个‘领头羊’不同,我盖起别墅的时候,已经是村里的“后进生”了。当时的野林村,早就已经大变样,原本泥泞的土路变作了整齐的石子路,一栋栋漂亮的别墅林立在路边,家家户户都有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野林村也迎来了新的变化。石子路不见了,村子里修起了宽阔的大马路,不少企业纷纷在此“安家落户”。如今的野林村,道路整齐、设施现代,哪里还有半点原先落后的模样?
前几年,薛天平的儿子薛洋洋大学毕业,思来想去,还是回到家乡,在如皋城区找了份工作。他说:“这几年如皋的发展好了,设施齐全,工作机会也多,在如皋生活并不比在其他大城市来得差。”
年轻的薛洋洋并不像父辈和祖辈一样选择自己盖房,而是购买了装修好的商品房。在薛洋洋和许多其他年轻人眼里,精装修、有电梯的商品房省去了他们货比三家,费心装修的力气,而且设施完备,物业工作认真细致,无疑是居住的良好选择。
如今的老薛家,已经是四世同堂,薛洋洋生了一儿一女,凑成了一个“好”字,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听完祖孙三代安家的故事,薛洋洋三岁的女儿钱雨橙奶声奶气地说道:“我以后要住到天空上面!”。薛洋洋五岁的儿子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小男子汉一脸骄傲地说:“我要跟奥特曼一样住太空里。”
孩子天真无邪的童言童语,可爱得让人捧腹,可是以如今祖国的发展速度,谁又能说,这一定是遥不可及的美梦呢?也许等到小朋友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到宇宙里安家已经不再是幻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
□融媒体记者韩循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