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碾砣港闸开闸放水记

□周丽君

1959年7月15日,如皋历史上迎来了的一场盛事——碾砣港大闸和纵贯如皋中部如海运河胜利建成并开闸放水。从此,滚滚长江水为如皋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如皋经济的大力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福祉。

当年开闸放水的盛况,如皋市馆藏档案1959年7月17日《如皋大众》报以第一版全版、第二版半版、第三版全版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头版头条《八万英雄超夏禹 喝得长江水北流——如海运河碾砣港大闸胜利竣工》报道:“规模宏伟的碾砣港大闸和纵贯我县中部的如河运河已胜利建成。本县十五日,全县各公社代表及全体民工五千余人,在工地上隆重地举行了放水典礼。”“十四日,放水的前一天,碾砣港工地上,就张灯结彩,红旗招展。一大早,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碾砣港大闸和运河两岸,往来于闸顶,辗转于桥下,观看着这座巍然壮丽的建筑。”

如皋位于长江北岸,除沿江一带有部分粘土外,其余都是高沙土地区,其主要特点就是沙、漏、板、瘦,水土极易流失,旱涝灾害频繁不断。历代统治者一直未能有效利用长江的便利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了彻底根除境内水患,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1958年10、11月间,如皋县委、县政府动员八万民工,在南起碾砣港,北至栟茶运河近50公里的地段上,新开如海运河,同时,在长江之滨的运河出口处,动工建闸,使得东流的长江为如皋工农业生产效劳。

建成的碾砣港大闸全长101米,共16孔,闸孔净宽66米,闸墩最高处达12米。闸开升降手摇、电动均可。闸顶设有交通桥供行人车辆来往;闸身西边两孔设有发电设备,可发电四十千瓦;东边一通行道可行千吨大轮。全闸工程除闸门以外,全是钢筋混凝土,翼墙是条石浆砌,大闸国家投资190万元,调拨的物资约12万多吨。大闸的设计流量,每秒可排水330立方米。引潮灌溉每小时113立方米,与二三级河相通后,一年不雨保证运河流域74万亩农田有水灌溉。如海运河,两岸笔直,宽广辽阔,全长97.5里,穿过如皋县中部,与海安县栟茶运河相接,河底最宽处达109米,经过一冬春的苦战,完成了1088万立方米土方,结束了第一期工程。

大河大闸的兴建,不仅解决了如皋县中部地区百万亩农田的排灌,而且使海安县的部分地区也直接得到灌溉,对今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利条件。庆祝大河大闸的建成,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亲笔题词给予高度肯定:“碾砣港闸的建成,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也欣然题词:“水利是万世之利”。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刘瑞龙题词赞誉:“碾砣建闸 兴利除害 发展生产 造福人民”。

如今的如海河,经过多次的扩展开挖、疏浚、整治,不仅是如皋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河,河道两岸更是一片新气象:河下坡是大片芦竹,两岸茂密的树林带中夹种着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连绵几十公里长的树林带、景观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