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如皋市青少年作协“红色游记”征文比赛优秀作品
暮秋游馆忆红军
——走进红十四军纪念馆
□如皋初级中学七(9)班 丁文惠
暮秋时节,凉风习习菊满地。我怀着敬畏的心情,伴着菊香,前往东郊的红十四军纪念馆,重寻如泰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旧踪。
越过水池,红十四军纪念馆赫然入目。正面正中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红色五角星,很像一位红军战士手撑双腰,眺望着远方。红星上横排着金色题字“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我挪步拾级而上,慢慢地进入大厅。一组精美的铜像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禁肃然起敬:何昆、李超时、张爱萍、刘瑞龙等红十四军英雄,头戴军帽,身着军装,脚穿军鞋,站立在鲜红的党旗下面,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他们有的面向前方,有的侧面倾谈,胸有成竹,运筹帷幄,遇敌有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
顺着楼梯,我与同学们一起进入二楼,聆听如皋党史专家谢老师的授课。从她口中得知,红十四军亦属我党正规军,是唯一活跃于江苏境内的中央序列的红军,成立于1930年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可见,红军活动不仅闽赣川藏陕甘有,家乡如皋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平原也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这里,王若飞来过,是他传达了中央的指示,要求积极发动武装暴动,培养工农革命力量,为建立工农红军奠定良好基础。周恩来、李维汉等人听取通海如泰地区领导人李超时、南通县委书记刘瑞龙的相关汇报后,决定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这里,红十四军成立后,与敌作战大小百余次,打过许多胜仗,给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势力以沉重打击。红十四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但其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偌大的会议室,一群少年目视前方讲台,极尽专注,屏住了呼吸,静静地聆听,仿佛已经穿越到了枪林弹雨的氛围之中……
接着,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重新回到一楼大厅集结,依次参观从红十四军成立到后来和平年代各个时期诸多展厅的展览。望着那些雕像、照片、书籍,我的心中澎湃起伏。一任又一任红军指挥员带领穷苦人民浴血奋战,奋不顾身,舍小家为大家,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我震惊、震撼,钦佩……至极!坚毅的脸庞,高大的身躯,执着的追求,勇往直前的冲锋,我的脑海中浮想联翩,似乎一下子与他们并肩战斗在了一起,拥有着无上的荣耀,背后闪烁着万丈光芒。我认真倾听着讲解,时而拿起手机拍个场景照片留作纪念,时而驻足展窗前研读史料流连忘返。最不能忘怀的,还是展厅中一个特别的塑像,军长何昆手拿机枪,站立于草垛后战友的肩头上,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从而士气大振,战士们立即向院内冲锋,而在即将胜利之际,何昆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这是一个多么自豪的年龄,若是现今和平年代,正是壮年美好年华,可惜,可叹,可敬!
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展览自始有序,至终无乱,同学们和我一样,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敬仰之情、爱慕之情。思起何昆的牺牲,张爱萍、刘瑞龙建设祖国,我不禁感叹:
红十四军的成员们,烽火岁月,像菊花,杀气腾腾,震慑敌人;和平年代,像素秋,一身清白,两袖清风。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评委点评:本文情景交融,移步换景,描写见闻,主次分明,主题明确。
革命往事恍如昨
——慢游如皋师范
□如皋初级中学七(2)班 袁昕悦
素秋的清晨,天空多云,些许幽暗。我独自默默地彳亍着,行至护城河畔,古色古香的靖海门,赫然在目。门墙上一排排砖头,坑坑洼洼,像是密密麻麻的灰色云片,更像老人的皱纹,仿佛饱经历史的风霜。“嗖”的一声,天上一只展翅的鸟儿,从头顶飞过,像刀剑一样划过。是啊,明嘉靖年间,这里也曾有过刀光剑影,遥想当年爱国名将邱陞就在靖海门前痛击倭寇。在家乡的历史中,爱国者何止邱将军,还有一批批如皋师范的革命志士。我又踱步前行数步,便履及如皋师范的正门。
我穿过葡萄架下的长廊,高大的光绪门已经映入眼帘。这是一座仿古的校门,中西合璧典雅庄严。红色的弧顶木门嵌在灰色的弧顶高墙内,秋日柔软的阳光,淡淡地洒在校门上侧。张謇、郑孝胥题写的“如皋师范学堂”几个大字,光影斑驳。我仿佛也置身于清末校门之下,身临其境地感受如师当年“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望着门边如皋教育大家胡瑗书写的“真实”二字,如师当年的成就正得益于它的校训,不忘真实,追求真理,这也为如师成为如皋革命的揺蓝,埋下了红色的火种。
穿过教学楼,来到百年东长巷。巷子幽长,小径的两畔布满了碧绿的苔藓,一排排,一簇簇,仿佛碧绿的云朵嵌在地中,又像一群充满希望的孩子,好奇地探讨着往日的红色历史。在巷子最南面,正是当年如师学子秘密聚会的旧址。暗灰的砖墙像泛灰的银屏,仿佛正在播放革命时期感人的画面——吴亚鲁拿着一张《平民声》仔细地读着,其他学子围着他,仿佛众星捧月。在漆黑的夜晚,吴亚鲁就如那皎洁的月光,为大家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沿着侧门而入,青青的小草,淙淙的流水,真是绿水长流,青草长伴,而“中共江苏省第二代用师范支部诞生纪念地”在此永久地被保留下来。在院子里西面的墙壁上,雕刻着引人注目的《大革命时期如皋师范的革命活动》,作者是如师毕业生刘季平。我徐徐地走向西侧,认认真真地阅读着文中的一字一句,心中澎湃不已。出门沿巷北行,来到“江海烽火台”前。上有吴亚鲁和陆植三的雕像,瞧,吴亚鲁气定神闲,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而陆植三却眉头紧皱,仿佛革命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天空忽然飘起蒙蒙细雨,我在雨中凝望着两位烈士的面容,默默地沉思,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子,应该秉承烈士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评委点评:开头描写细致,引人入胜。全文语言流畅,善用修辞,思路清晰,点题明确。
缅怀先烈 感恩幸福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8)班 程柏霖
秋日的午后,湛蓝的天空纯净透亮,太阳已不似夏日的烈火那般让人感到炙热,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伴随着阵阵秋风,让人心旷神怡,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真是户外寻踪的大好时光。
信步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虽是秋季,小路两旁仍然挺立着郁郁葱葱的松柏,像一排排士兵,庄严肃穆,诉说着革命烈士的英勇献身,装点着烈士们为革命付出的精彩一生。我的心情凝重,放轻脚步沿着湖边的鹅卵石小径,一踏红踪,缅怀先烈。
立于展馆大厅,抬头仰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红十四军将士群雕,何昆军长、李超时政委为首,一共17位,群雕凹凸有致,栩栩如生,将红十四军良好的军队风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庄严的神情更向世人彰显了丝毫不畏惧敌人的勇敢气魄。
拾级而上,步入展厅:江海曙光,一张《灾难深重的通海如泰地区劳苦群众》的图片震撼到我,图片中老弱妇孺,神情凄苦。带着沉重的心情我缓缓移步,映入眼帘的是《泰兴革命形势的恢复和泰兴红军游击队》的一组图。第一幅是“缴枪斗争”,当年,泰兴红军游击队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缴枪斗争,图中的游击队战士缴枪归来,个个神采奕奕,步伐坚定而勇敢。随后两幅是刁九善和戴奎的画像,他们神情坚定,愿为革命事业的成功付出一切努力。最右下角的一幅将我拉回到1929年的夏天,中共南通特委委员王玉文调任中共泰兴临时县委书记。随后他抓住秋季荒歉时机,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同时积极发展党员。农民围在王玉文身旁,或站或坐,有的窃窃私语讨论,神色严肃,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至10月,全县乡镇恢复和建立党支部29个,党员增至250多人,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沿着走廊继续前行,高高隆起的草堆引发了我的兴趣,走近一看,浮现在我眼前的是当年红十四军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在烽火连天中为了人民的胜利而向前冲的画面。看到这些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无畏。越往前走,步伐越发沉重,一幅鲜艳的油画闯进眼帘,它生动再现了红十四军将士们和敌人进行的惨烈斗争场面,画面上的红十四军将士们一个个斗志昂扬,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进攻丝毫没有退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
夕阳西下,参观也随之结束,余晖下的红色五角星更加耀眼,除了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与赞叹,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再去表达。他们是我们的先辈,更是民族的骄傲与灵魂,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懂得要珍惜生活、心存感恩,更懂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不忘先烈,继承遗志,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评委点评:此文情景交融,记述有序,描写较为细致。
红星耀江海
——游览红十四军纪念馆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3)班 缪馥蔓
素秋的黄叶铺满皋城的街道,在这红色的十月里我跟随老师的脚步,探寻先烈的足迹。伴着凉爽的秋风,我满心激动地前往为纪念江苏境内唯一一支正规红军的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这里充满了先烈的事迹、革命者顽强不屈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刚踏入公园里,古铜色的大理石便散发出那份庄严与肃穆,就连绿化也是棱角分明,呈长方形排列有序,敬畏之情止不住地从心底满溢出来。踏上层层阶梯,壮阔的纪念馆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馆口正上方,代表革命的大红五角星在阳光下泛起点点金光,光荣往昔在脑海中涌现,灿烂的五角星引领将士们走向光明,是希望与美好的寄托,那是革命的火种,是永不断续的革命精神。不知不觉中,这颗红色五角星在我的心中散发着不可泯没的光芒,澎湃如浪潮滚动。
进入大厅,肃穆之气扑面而来,只有脚步声在耳边环绕,沿着指示一步步深入,座座雕像还原历史,临时军部里,四位身着笔挺军装的先烈们正认真商讨着作战计划,一手叉腰,另一只手则在地图上圈圈点点,眼神里流露出专注,他们参与大小战争近百次,开展革命游击战,为的便是支持中央红军的斗争,为人民谋取美好未来。他们给反动势力带来沉重的打击,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当目光移到烈士照片墙时,那张张被风雨冲刷的面孔,震撼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牢记他们的精神,并将它弘扬,让世世代代的人继承革命先烈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无需过多讴歌,因为他们的功绩在史册上闪着点点光芒。那抹象征着革命的红色在红十四军纪念馆里变得更为深沉,来自红十四军的庄严与肃穆似升华成共性流淌在每个人的体内,革命的红色愈发灿烂。
铭记历史,珍惜今下,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会用一生将革命精神铭刻在心,用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评委点评:本文思路清晰,注重建筑和人物的细节描写,适时插入想象。但是,笔止大厅,未能进一步描写馆内其他景点。
菊月思故人
——向红十四军致敬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2)班 汪佳嘉
素秋时节,凉风习习。在这个季节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在野地中盛放的菊花。是的,这菊花不就像革命先烈吗?在寒风中顽强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直到最后一刻也不轻易倒下。就在这个时节,在这个菊花怒放的时节,我随队去红十四军纪念馆,缅怀先烈。
当日下午阳光灿烂,耳边的风声犹如烈士吹响的号角,铿锵而有力,而在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四个大字:为国奉献,这不正是革命先烈毕生的志向吗?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而现在他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打开大门的那一刻,我仿佛置身过去的那段岁月。
门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革命烈士的雕像,共17位革命烈士,每个将士都面容严肃没有一丝松懈,其中位于雕像最前端的是军长何昆,他一脸严肃,两眼眺望前方,仿佛已然看到敌人从远处杀了过来,即使这样,也不曾有一丝畏惧,或许在他的脑海中正想着如何应对敌人的袭击。
正在我仔细瞻仰这排雕像时,眼睛一眨,再睁开时,我仿佛拨开岁月的迷雾,看到了1930年4月16日的景象,当我正觉得奇怪之时,猛然想起这天是红十四军进攻老户庄的日子,转身一看,看到了在军长何昆的率领下,红十四军兵分三路向老户庄不断发起猛烈进攻。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可是这群敌军却负隅顽抗,而此时的红十四军军长何昆见敌人没有丝毫退却之意,便加大火力进攻。只见他手持着手提式机关枪,踩着大队长张爱萍的肩,以其为支撑点,爬上草垛,对着敌人一顿猛射。
何昆的这一做法增强了战士们的信心,使得战士们更加地斗志昂扬。所有人都加大火力压制敌人,而这时的何昆军长也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我们要拿下老户庄!”正当此时,卑劣的敌人朝他射了一枪,这颗子弹正中他的胸口,32岁的何昆军长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沉寂陡然散开,没有人言语。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牺牲能解救这个国家,能让后世子孙活得幸福。他们虽身死却有着不灭的精神,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先烈前辈们的精神依旧存于我们心中,也必能传承下去。
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存,他们作出的革命贡献永垂不朽。他们如同秋天的菊花,既洒脱,也雄心壮志,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就算有再多的磨难,他们也会坚持下去,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倒下。先烈们甘于舍己为民的思想,是伟大的,是神圣的,令我们敬佩,请容许我向这些革命先烈们致敬!怀抱着最高的敬意。
在这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评委点评:全文主题明确,语句通顺,借景抒情,感情真挚,只是对于红十四军纪念馆实物描述不足。
祖国的尊严
□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五(10)班 王 佑
今天我参观了营溪战斗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各种文字、图片及实物等资料,好像把我带入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让我切身感受到先辈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经历的奋斗。
妈妈讲:“以前这里什么都没有,抗战时期,由于我们的祖国母亲,刚刚从沉睡中醒来,她饱受了历史的沧桑,饱受过西方列强的欺凌,浑身上下,体无完肤,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的景象,她的儿女们是那么贫穷、瘦弱与无助。但是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从古到今都流淌着不服输的血液,敢于与万恶的旧社会、万恶的敌人血战到底,哪怕是流尽最后一滴血,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人,哪怕是敌人从自己的身体上踏过去,也绝不后退半步,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使得我们的民族在世界占得一席之地的强劲动力。”
今天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海军纪念馆,由于武器、技术、资金、弹药等严重匮乏,我们没有一只正规的海军,因此海上的战斗中国军人老是吃败战。于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第一支用来海上战斗的军队便诞生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开头,便有更多的海上部队诞生了。我们中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走出海军纪念馆,来到了广场上,看到了营溪战斗纪念碑。上面还有几行鎏金诗句:
丰碑耸寺祭英魂,
青史留名颂铁军。
三战营溪全告捷,
昂扬东进定乾坤。
是啊,战争如此残酷,每一次战役都会牺牲很多的战士,我看着这些诗句,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辈们当时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惊天地、泣鬼神的画面。每一位战士都是抱着必胜与必死的信念,向前冲,向前进,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为了广大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幸福,舍身忘死,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血战到底。所以我们长大后,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都不要忘记人民、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心想:“如今我们生活的、热爱的每一片热土,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那可都是革命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他们的每一寸肌肤化作了绿油油的草地,他们的铮铮铁骨化作了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川,他们的血液化作了一条条奔流不息的江海河流。这些河流日日夜夜流淌不息,延续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评委点评:本文夹叙夹议,既描写了景点,又插入了母亲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红色心声。
菊花香 红色情
——游红十四军纪念馆有感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4)班 刘耀阳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高远,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装,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淡淡的菊香总会让人从心底升腾起一种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的情怀。
闻着菊香,我们游览了红十四军纪念馆,该馆分江海曙光、长夜惊雷、斩木举义、军旗如画、革故鼎新、金戈铁马、碧血丹心、野火春风八个展厅,用大量实物、史料、图片等,记录了89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辉煌的战斗历史。它们像各种姿态的菊花扑在我的面前:肩并着肩,膀挨着膀,密似繁星,神态不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吐蕊,有的似刚出浴,有的尽露精髓……一株株、一盆盆、一丛丛,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白的如云,但它们都有一种精神叫英雄。
“碧血遍染江淮间,丹心永照桑麻田。万紫千红春长在,英雄儿女笑九泉。”张爱萍将军的这首七律诗,真实地歌颂了战争年代的如皋儿女。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1930年4月3日正式成立,随后领导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转战南通、海门、如皋、泰州地区。围攻老户庄、猛攻四甲镇、三打汤家苴、发动黄桥“八三暴动”、组织启东“八八暴动”……在通海如泰地区风生水起!进行了大小近百次的战斗,给了国民党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红军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泰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红十四军还培养和造就了刘瑞龙、张爱萍、黄火青等一批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领导干部。何昆、李超时、薛衡竟……一个个英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英名和日月同辉、与江海共存。你听到那清脆的枪声了吗?你听到那催人奋进的呐喊声了吗?你看到那必胜的眼神了吗?你看到那视死如归的身影了吗?那不正是“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革命者不畏困难、敢于斗争的豁达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吗?
看着,走着,想着,渐渐地,从我心底升腾起从未有过的一种情感……我吟诵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啊!多少年来,英雄们的精神就如同这菊花,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激励着我们奋进。而今,如皋正在“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如皋精神激励下急速奋进,我们也一定会做怒放的金菊,用菊香浸润红色,为祖国建设增色添彩。
评委点评:本文开头以花起兴,引人入胜,随后宏观记述红十四军纪念馆,插入相关革命故事,最后有感而发,首尾呼应,耐人寻味。只是缺乏红十四军纪念馆的细节描写,略显不足。
青松映石碑 深秋怀先烈
——瞻仰抗战胜利纪念碑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4)班 吉禹季
深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瞻仰抗战胜利纪念碑。树叶都已枯黄,只有纪念碑前的松柏还青翠依旧,充满生机。
园内的几棵松树格外显眼。在秋冬时节,那一根根苍劲的树枝如同士兵端起的长枪,毫无惧色地面对着凉意渐深的秋风侵袭。这几棵巨大的松树是守护这块纪念碑的战士,还是来参观后流连忘返的游客?望着它们,我不由得浮想联翩。
我继续向前走,纪念碑的雄姿便展现在我面前。它整体为上下起伏的红旗状,线条自然柔美,如一位功底深厚的大画家用毛笔轻轻画成的,不禁让人想起了烈烈西风中的战旗。
在石碑的最西端,雕刻着一位正在冲锋的红军战士。他压低了身子,手持装有刺刀的步枪,向前猛冲。他身上的军装朴实无华,但十分整洁,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的感觉。也许他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领,也许他是一位勇往直前的士兵。他那坚定的目光里充满了为革命而奋斗的信念。看到了他的模样,我仿佛也置身那枪林弹雨的岁月,情不自禁地跟着热血沸腾起来。
在石碑的中部,刻有两个光着膀子、头裹毛巾的大汉,他们推着满满一车的军粮,正运往前线。在革命老区如皋,军民如鱼水一样相亲相爱。在石碑中部雕刻的这个画面,一定是想反映“军民鱼水一家亲”这一主题吧!
越往东边,石碑的内容就越来越抒情。在纪念碑的末端,雕有一位老母亲与儿子告别的场景:母亲比儿子略显矮小,他们十指紧扣,依依惜别。我仿佛听到两人深情的对话。
“儿子,何时能归呀?”
“娘,您放心,两三个月就可回来!”
“嗳,你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嗯,好,等我回来!”
……
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我的内心增添了钦佩之情。
稍稍后退,纵观整个纪念碑,耳边似乎听到了一股熟悉的旋律: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当年,我们华夏儿女团结抗战,取得胜利。如今,虽然已是和平年代,但也不能忘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一腔豪情。站在纪念碑前,我更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
评委点评:全文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想象恰当。若有更为细致的描写,深刻的思考,此文将更加精彩。
红色游记
——一踏红踪怀先烈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1)班 冯万月
农历十月,晚秋。
清晨,晨曦尚未退尽,阳光就暖和了起来,鸟儿枝头唱,流水汩汨鸣。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今天,我有幸加入了如皋“红色采风”的旅程,来到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大门前,一颗硕大的红色五角星呈现在我的眼前,五个大角伸向五个方向,让我对这场“红色采风”充满期待。刚入馆,映入我眼眸的是由军长何昆和16位革命先烈组成的一幅群雕,他们手持红旗,双手紧握,一双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向远方望去,一位位精神抖擞。我眼前一亮,心里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
走上阶梯,一幅幅黑白照片展现在我眼前,是一位位革命先烈,他们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他们为革命事业愿意牺牲自己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幅画面上,他们喊着:“冲啊!”此时此刻,他们是我眼前最庄严的风景线,我仿佛看到了那一瞬间,烈士们手持一把把枪,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冲锋陷阵!我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他们这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让我无比崇敬。
“富于理想、忠于人民、甘于艰辛、勇于牺牲”这16个大字深深印入我心中,来到第二层,“团结革命力量,增强民族使命”这12个大字再一次让我眼前一亮。走进每一个展厅,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有这样一个展厅,在一间小而简陋的茅屋里聚集着十几位将士,中间用几块砖头搭成的破桌上摆着一张地图,上面有许许多多的标记,有一个标记出现的次数最多,那是一束火。听导游说,这每一束火都代表着这个地方危难即将降临,那里的人们正处于危险之中。将士们都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地想尽千方百计,想解救那方人民于水火之中。我心里暗暗地想:这群人为了抗击敌人,保卫祖国,日日夜夜地出策略、想办法。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舍小家,为大家。我不禁鼻头一酸,如果没有他们,恐怕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衣食无忧,所以,大家发愤读书、努力学习吧!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最后一间展厅,四面墙上是一位位革命先烈的照片,足足有三百多人。他们前赴后继的精神却长存人世,让人敬佩。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20世纪30年代红十四军震天动地的斗争场景已渐行渐远。在这浑厚的历史中,他们却永存下来了。在人们心中是不会退去的印记,不仅在这一代,也会流传到下一代,下下一代。
再次踏上小径,一念回头,红十四军的精神却已在我心头永立。
评委点评:全文逻辑清晰,按照游览顺序写清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有所思。只是自拟文题不够明确,行文较为俗套。
曾经的一幕幕
——游红十四军纪念馆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6)班 洪嘉凝
微风轻拂,我怀着一路的期待,来到了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了解一段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了解那曾经的一幕幕。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位于如城东郊,占地261亩,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充分展示红十四军的光辉历史。该馆设有江海曙光、长夜惊雷、斩木举义、军旗如画、革故鼎新、金戈铁马、碧血丹心和野火春风八个展厅,共展出图片1300余幅、说明文字近4万字、实物资料800余件,真实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全面展示了红十四军的诞生和发展历程,是传承红军精神,继承先烈遗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中华儿女“腾江越海 登高致远”,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教育场馆。
纪念馆大门正中嵌着一颗大红五角星,那正是红军的标志。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有关红军战斗场面的浮雕,看着这些浮雕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奋勇杀敌的队伍中,为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是近90年了。何昆、李超时……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江海共存。英雄们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而今,在唱响“腾江越海 登高致远”的如皋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将如何继承和弘扬红十四军革命精神,使之不朽呢?
从红十四军战士曾用过的生活用品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有多清贫,只是简简单单的几样,薄薄的被褥,破旧的木盆、桌椅,还有水壶,可是书却不少。在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们还不忘读书,而生活在如此幸福安康时代中的我们,怎有不好好学习的道理?到了追思堂,气氛立即变得肃静起来,看着革命烈士们的头像,我们默默哀念。敬爱的革命先烈们,我会继承你们的遗愿,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参观了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后,我了解到了更多先烈的英勇事迹,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
评委点评:全文直抒胸臆,主题明确,宣扬和继承革命理念,但想象未能与景物、实物充分结合。
金秋时,寻红踪
——游红十四军纪念馆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9)班 龙 潇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又一次踏入那巨大的红五星下方的红十四军纪念馆内。这次我充当的不仅只是游人,还是一名一踏红踪的少先队员。
步入展厅,四周墙上都布满了照片、文字,我边细细阅读,边慢慢向前踱步。忽然,我驻足于一幅照片前,呀!一群衣衫褴褛的穷苦人民站在街头,有两三个孩童居然还都一丝不挂!他们头发蓬乱、面容憔悴。虽是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但他们“白色”的皮肤上布满了灰色的污渍。光着身子的孩童肋骨清晰可见,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黯淡无光,但却透露出痛苦与愤怒。在这张照片的不远处是一张地主豪宅的照片。贫富差距之大,正如杜甫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继续向展厅内部行进,四周寂静无声,游人逐渐稀少。直走,停步,再走两步,停步;这样走走停停,我竟看得入迷,被文字中、照片里的事件和人物所打动,所震撼。这时,一组雕塑仿佛伸出了一张无形的大手,把我给吸引过去。军长何昆半蹲于草垛之上,手里握着枪,对着河那边的碉堡扫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草垛旁的红军叫张爱萍,他们率领队伍攻打老户庄。何昆为了给敌人惨烈一击,便不顾危险上草垛冲锋。不幸的是,他因左胸中弹而牺牲,年仅32岁……听完了这段故事,我不禁双手紧握,心中感动至极:若无当年烈士勇,何来今日笑欢声?
远远地就看见了展厅出口,我心中却还久久不能平复。以前的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些烈士为了他人的自由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到今天,一个繁荣富强且有美好前景的国家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向今日,我们怎能忘却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走出巨大的“红五星”,看着明媚的阳光下,高楼遍布路网交错的城市,和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我心中热血澎湃。愿红军精神常驻我们胸怀。愿英魂常存,精神不朽!
评委点评: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虚实分明,但忽略了对纪念馆建筑的描写。
2019年如皋市青少年作协
“红色游记”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如皋市初级中学七(9)班 丁文惠 《暮秋游馆忆红军——走进红十四军纪念馆》
二等奖
如皋市初级中学七(2)班 袁昕悦 《革命往事恍如昨——慢游如皋师范》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8)班 程柏霖 《缅怀先烈 感恩幸福》
三等奖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3)班 缪馥蔓 《红星耀江海——游览红十四军纪念馆》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2)班 汪佳嘉 《菊月思故人——向红十四军致敬》
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五(10)班 王佑 《祖国的尊严》
优秀奖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4)班 刘耀阳 《菊花香 红色情——游红十四军纪念馆有感》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4)班 吉禹季 《青松映石碑 深秋怀先烈——瞻仰抗战胜利纪念碑》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1)班 冯万月 《红色游记——一踏红踪怀先烈》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6)班 洪嘉凝 《曾经的一幕幕——游红十四军纪念馆》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五(9)班 龙潇 《金秋时,寻红踪——游红十四军纪念馆》
中共如皋市委党史办公室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
如皋市青少年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