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凝聚高质量发展力量,谱写水务新时代华章系列报道之三——

灌区建设:高效节水 为民服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关系着农民的生产生活。近年来,市水务局始终聚焦重点农田水利项目设施建设,通过泵站改造、渠道管道化等举措,不断提升灌区建设水平,推进新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泵站换新颜,灌溉稳提速。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城南街道)的明池村。样式新颖、干净整洁……眼前这栋别致的“欧式小洋房”,便是村里的新泵站。打开大门,宽敞整齐的办公区、设备先进的控制房就映入眼帘。“2017年初,明池村被列入如海灌区2017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明池村村委会主任张海建告诉记者,明池闸口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闸口,时间久了、设施老化了,在农业灌溉的时候,泵站打上来的水覆盖不到灌溉区域,满足不了灌溉需求。近几年,通过泵站改造,村民“灌溉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明池村新泵站建成以后,灌溉功率提升了1.5倍,灌溉面积能覆盖15个小组,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能很快把水送到需要的位置。在整个如海灌区,像明池村这样通过新建、拆建或者改造的泵站一共有128座,有些地方还配备有一体化智能泵站,通过刷卡、或者手机APP操作,在泵站外面就可以进行取水操作,不仅效率高,随取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还能最大程度的节水、节电。

渠道管道化,村民喜增收。“这块菜地以前就是我们的明渠。”站在菜地里,申徐村党总支书记陈大彬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村里的变化,“原来我们申徐村的防渗明渠损坏严重,灌溉期村民打水到田里很难,农田产量受到限制。”为了解决村民用水难的问题,2018年申徐村对村居内所有的防渗明渠进行管道化改造,由明渠改为暗渠。“改成暗渠以后,灌溉水从河里抽出,直接从地下管道就送到田边,村民只需要把管口一开就可以用水,地里灌溉方便了很多。”

明渠改暗渠不仅解决了群众“用水难”的问题,还增加了村里的农用土地,帮助了村民增产、增收,申徐村的群众满意率节节攀升。“以前我家田边是个敞口渠,里面都是杂草,也不好种菜。现在全改成管道,管道从地下穿过,地面上的面积增加了,那块地我都种上了油菜,挺好的。”提起渠道管道化带来的好处,申徐村村民马玉如赞不绝口。

不论是泵站改造还是渠道管道化建设,都只是我市灌区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00年起,我市就将灌区建设工作列为水务工作的重点。“全市总共五个灌区,就拿如海灌区来说,我们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实施了13个节水改造工程。”市水务局水资源与水保科副科长吴序祥说,灌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今,项目区内引水顺畅、泵站新颖、渠系配套完备,河道干净整洁、河岸植被茂盛,高效节水与为民服务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

 

记者感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水利基础的支撑。灌区建设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带动了项目区污染防治攻坚、特色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发展三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