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老子养生之道在如皋百岁老人中的印证(下)

□洪小江

八、生老病死,坦然处之

《老子》第五十章写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大意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命的人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也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那些本该长命的,但都要走向死亡的人,同样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奉养过度了。

老子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地保存自己。人同其他自然物一样,生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为生命的终结而大惊小怪,见死色变,对于生老病死,要坦然处之。

金桂荣,住如皋南乡,大儿子金其国在金门岛战役中牺牲。二儿子金其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金桂荣遭遇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打击,但他能从极度悲伤的阴影中走出,微笑面对生活,因而活得健康长寿,一直活到106岁。

九、修德愈厚,享寿愈长

《老子》第五十五章写道:“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大意是: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孩。

“德”是构成老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仅次于“道”的又一重要范畴。在老子学说中,道是派生大地万物,规定天地万物周流变化终结的原因,而“德”则是“道”的具体体现。所以,在老子看来,德与道是密不可分的,修德对养生来说,同样是必要的。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厚德之人,这样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状态。老子认为“德不修则寿损”,一个人若不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脑子里就会为追逐名利的私心所桎梏,整天胡思乱想,寝食难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吃山珍海味、灵丹妙药,也是无法延年益寿。

陈邦英,如城人。14岁时在扬州拜师学艺,练就做香袋、扎花灯的好手艺。她晚上辛勤制作,白天上街叫卖。她有一颗滚烫炽热的爱国心。100岁时,适逢香港回归祖国,她起早带晚,赶制100个香袋邮寄给香港小朋友。102岁时,澳门回归祖国,她又赶制102只香袋寄给澳门小朋友。陈邦英一辈子喜做善事,乐于助人,每年端午节,她都将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香袋送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她性格豁达,宽厚待人,因大德而得其寿,终年105岁。

十、心怀感恩,颐养天年

《老子》第八十章写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大意是:人人都觉得有甜美的饮食、有美丽的衣服、有舒适的住所,相处在一起都觉得很快乐。

老子所憧憬的这种社会景象,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状态,人们在这种弱小的社会中,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作“乐园”。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珍爱这种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呢?因为他们淡泊名利,知足、“无为”、不争,甘于宁静祥和。那么,人们又如何修养这样的品行呢?这就要求对世事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感恩心来看待世事,心境自然平和,行事自然洒脱,快乐幸福自然触手可及,健康长寿亦在情理之中。

丁玉珍,家住如城。幼年时期家境贫寒,父母长年给地主打工。她18岁结婚后,生育11个孩子,因为战乱、饥饿、疾病,有8个孩子夭折。丈夫被国民党活埋在城河边。新中国成立后,她深感共产党伟大,她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她的今天。”她担任居民小组长31年,没有工资,没有津贴。有人问她图的啥?她说:“为大家做事,我快乐。”出现邻居纠纷、夫妻口角,大家都喜欢找她。只要她到场,问题也大多能够解决。104岁时她还圆了入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