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雉水红韵

编者按: 红旗飘飘,雉水悠悠。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91周年,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建馆10周年,我们开辟“雉水红韵”专版,继承如皋红色基因,传播家乡红色文化,研读地方红色历史。

通如地区革命的引路人——恽代英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汉,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上海大学教授等职,1921年入党,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中国青年》,遗著有《恽代英文集》等。2015年4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恽代英》。摄制组完成了第一站上海的拍摄任务,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站——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这是因为通如两地的革命青年都深受他的影响,像刘瑞龙后来还成为红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贡献。

指导晨光社

据中共如皋县委首任县委书记王盈朝的回忆录记载,20世纪20年代初,两位如皋马塘学子丛允中、王盈朝,在南通师范(时名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成为同学。丛允中思想进步,积极在校园内推介革命著作,传播革命思想。

1923年,中共上海区执委召开会议,决定由茅盾(作家、书法家)负责推动南通地区的地下工作。恽代英也十分关注南通如皋等地的革命动态。他主编的红色刊物《中国青年》颇受通如学子的欢迎。王朝盈追忆,1924年秋,丛允中、王盈朝在校园内组织起进步团体“晨光社”,又与住在上海环北路的恽代英联系上了。晨光社初期只有八九人,丛允中为社长,王盈朝为秘书。事实上,是年夏天,晨光社已经创建。恽代英在1924年6月发行的第36期《中国青年》已经刊出相关讯息:

南通第一代用师范少数同志组织了一个社团,名晨光社。他们的宗旨是:训练团体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上。他们的计划是:1.在校内设立图书室、平民读书社;2.在校外通俗演讲;3.在假期内作教学的实习,调查民间实况;4.研究中国青年思想问题与今后新中国的教育问题。他们还想设立通讯讲演机关,请当代名人指导。

“名人指导”中的名人就有恽代英。当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恽代英介绍丛允中、王盈朝加入国民党(一说是1926年才介绍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党部派上海大学某教师来南通建立国民党组织,希望“晨光社”的积极分子徐家瑾等加入国民党。可不久,晨光社的成员们发现国民党内部有3个老同盟会员,他们思想保守,居功自傲,常常争吵不休,生活腐化堕落。有些青年学生受他们的影响,内心开始动摇。丛允中、王盈朝等晨光社成员,不禁思索:国民党是什么样的革命党?

正当他们处于迷茫中,恽代英来信向他们耐心解释:国民党前身是同盟会,现在国共合作,是各阶级的革命联盟。党员活动是完全自发的,主要靠青年人的积极奋斗,团结多数人来推进革命。晨光社的成员们,又回信给恽代英,表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多次通信中,恽代英曾向他们表示共产党人的两大任务:1.完成民族民主革命,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2.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求得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丛允中、王盈朝又去函上海,申请加入革命组织。1925年,恽代英介绍丛允中、王盈朝加入共青团;1926年,又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恽代英的指导下,通师共产党支部成立,王盈朝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支部还通过晨光社,组织党员和进步学生学习红色书刊,传播革命思想。除去丛允中、王盈朝,晨光社中还有徐家瑾等人,后来他们返回如皋等地,继续积极从事革命工作。

影响徐芳德

徐芳德(1901—1929)烈士,又名徐芳,字泽生,如皋江安六甲人,先后就读于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曾任中共如皋县委委员、如皋县委书记等职,参与发动五一农民大暴动。

他勤奋好学,思想进步。1924年,徐芳德在校期间,加入晨光社。他看到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上刊载的南通创办晨光社的内容,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同社同乡丛允中、王盈朝又时常向他传达恽代英来信的内容。徐芳德受到恽代英的影响,常与晨光社的其他成员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俄国革命纪实》等革命书籍,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据《恽代英年谱》记载,1925年4月下旬,恽代英前往芜湖、丹阳、镇江、扬州等长江沿线各地,发表题为《我们怎样救中国》等演讲,纪念孙中山先生。加上他关注南通青年的革命前途,徐芳德、韩铁心、刘瑞龙等在校生,都深受恽代英的影响。徐芳德不仅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宣传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的思想,而且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

(本文由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整理)

2015年,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永远的恽代英》摄制组向红十四军纪念馆赠送《恽代英全集》

 

 

恽代英与刘瑞龙

□清革

恽代英烈士

据《刘瑞龙的一生》记载,1924年秋,年仅14岁的刘瑞龙考入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红色氛围浓郁,晨光社成员已经与恽代英取得联系,常常将《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介绍给其他同学。新生刘瑞龙思想颇为进步,旁听晨光社的演讲等活动。

刘瑞龙接受光明的革命思想,除去晨光社,还有两条重要的途径。一是姨父顾怡生。顾先生时为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教育主任。他教学经验丰富,思想开明,支持进步学子。他介绍刘瑞龙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二是刘瑞龙与恽代英是亲属关系。刘瑞龙的姑妈是葛刘氏,嫁给葛湛清,生有一个女儿,名为葛季膺。她的丈夫是恽子强。恽子强(1899—1963),曾用名恽代贤,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汉,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他是恽代英的四弟,受恽代英的影响,恽子强、葛季膺伉俪先后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五卅运动爆发时,他俩正在东北长春任教,因为支持学生参与运动,反对帝国主义,被校方解雇。于是,恽子强、葛季膺决定南下,奔向大革命的中心——广州。途中,他俩回南通完婚,看望亲友。表姐葛季膺讲起了长春的学生运动。在表姐的住处,刘瑞龙看到了大量的革命读物,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帝国主义浅说》《新社会观》等等。见到刘瑞龙喜欢阅读革命读物,表姐非常高兴地告诉他,这些书刊都是上海大学的恽代英教授寄来的。恽子强、葛季膺还给刘瑞龙讲起了恽代英在武昌创建青年进步团体的故事。刘瑞龙了解到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已经成为当时长江中上游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最有趣的是,葛季膺鼓励刘瑞龙,学习恽代英的“太阳系”精神——人人都要做太阳,将周围的人像行星一样吸引过来,周围的人又将其他人像卫星一样吸引过来,传播革命思想,这样中国就有希望了。刘瑞龙学习恽代英,成立了南通师范革命青年社,团结了一批有为青年,包括顾民元、马尔聪等。

1927年3月的一天,南通葛家收到恽代英从武汉寄来的信函。恽代英在信中表示,希望刘瑞龙速来武汉,投考中央军事政治学院。北伐取得重大胜利,国民政府前往武汉办公。恽代英从广州来到武汉,负责黄埔军校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院的日常工作。刘瑞龙喜出望外,向恽子强、葛季膺表达了投考中央军事政治学院的迫切希望。家人决定让葛松亭(刘瑞龙表兄、陈果夫同窗)护送刘瑞龙去上海,再从上海登船前往武汉。事与愿违,上海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工人纠察队队员,纷纷遇难。刘瑞龙前往武汉的路,已经不通了,只能随表兄返回南通。

 

恽代英、季恺“狱友关系”考

□苇航

季恺(1903—1976),江苏如皋夏堡人,师从李大钊。其兄季藩烈士(1902—1947),毕业于东吴大学,随军北撤时不幸被捕牺牲。季家时为如皋西乡望族,富甲一方,拥有田产2600亩,油坊1所,房屋100余间。季家兄弟被捕入狱,与支持红十四军有关。

《中共如皋地方史》(第一卷)记载,1930年,红十四军攻打老户庄,何昆军长牺牲前,正用手提机枪(季家主动借给红军的)向敌人射击,掩护战友们冲锋。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将手提机枪搜缴去后,查对枪号是季恺的,季恺因此被捕入狱。”随后六年,季恺身陷囹圄。部分季家后人及相关研究者,记录季恺与恽代英是狱友关系。

相关记述,笔者所见有三种。1.季馨《回忆父亲季恺讲的故事》(录于2005年《季恺纪念文集》):

1934年,季恺被关在南京监狱甲所里,与李默龙(廖仲恺女婿、廖梦醒丈夫)等同志同一监房。在监狱里,他目睹了恽代英等共产党员牺牲的情景,亲耳听到射向恽代英的枪声。

2.《季恺的传奇人生》(2018年12月录于“南通新四军研究会”网站):

1934年春季,两兄弟被押解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关进陆军军人监狱“死牢”,险遭枪毙。在酷刑下,兄弟俩宁死不承认。在长期的牢狱生活中,季恺受到同狱的恽代英、彭康、蒋穆、惠浴宇等共产党人的影响。

3.朱霁云《季恺:对新四军东进有特殊贡献的人》(刊于2020年8月19日《江海晚报》):

1930年9月,逮捕了恺舅和其兄季藩。恺舅被关进死牢南京陆军监狱甲所,与廖仲恺的女婿李墨龙(廖梦醒的丈夫)同一监房,目睹恽代英等与敌斗争坚贞不屈的壮举,亲耳听到射向年仅36岁的恽代英烈士的枪声。

前两种说法,时间一致。第三种说法,时间有变,但内容显然是第一种的翻版。如果恽代英、季恺真的是狱友关系,至少两人身处牢房的时间与地点,必须吻合。为此,我们首先回顾下季恺的牢狱生涯。

翻阅周天泽《季恺——陈毅举荐的县长》、钱秉基《季恺怎样从民主人士成为共产党人》,两文互为佐证和补缀,1930年9月事发后,季恺行踪如下:

1.如皋初审,面对8个叛徒的指证,及严刑逼供,季恺拒不承认,被送往省军法会审处(笔者注:1929年,南京成立特别市,江苏省省会迁往镇江)。

2.1930年12月,季氏兄弟被关入镇江省府卫连队,后被转入省公安局警察大队。

3.1931年秋,证人翻案,省军法会审处不受理此案。季氏兄弟被押往镇江中山路九龙巷的监狱。

4.1932年秋,季氏兄弟被送往位于扬州的江苏省绥靖督办公署受审,分别被判15年、10年的重刑,被押送扬州监狱。

5、1933年秋冬之间,再次翻案,季氏兄弟被押回如皋重审。

6.1934年春,因为证据不利,又拒绝参加改组派,季恺被押往南京宪兵司令部,被送入陆军军人监狱甲所(死牢)。其间经蔡元培、邵力子、焦易堂等名流出面,改判为15年。

7.因为早前的大赦令,1936年3月,季恺被送苏州反省院反省六个月后,于年底交保释放。

从上述7个过程看,季案初期只是由如皋上交省里审查,后因案情变化,几经波折,才判季恺入死牢,季恺才被送去南京。因此前两种中的说法(1934年南京)是可信的。最后一种说法中所述“1930年季恺在南京”,时间有误。季恺六年牢中轨迹可以简化为:如皋——镇江——扬州——如皋——南京——苏州。

其次回顾下恽代英先生最后的人生轨迹。查阅《恽代英年谱》《恽代英传》等书,恽代英踪迹如下:

1.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杨树浦老怡和纱厂门前等候工人,不幸被捕。他立即自毁面容,化名王作霖(武昌失业工人)。

2.5月7日,恽代英被押往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3.6月初,恽代英被送往漕河泾监狱囚禁。

4.8月27日,恽代英被押解苏州国民党江苏第二监狱。

5.1931年春,恽代英被押解到南京江东门外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6.4月25日,顾顺章叛变,随后供出恽代英的下落。

7.4月29日,拒绝投降,恽代英在南京英勇就义。

比较恽代英、季恺的行踪轨迹,一清二楚,两人入狱的交集时间仅是1930年9月至1931年4月底。其间,季恺在如皋、镇江两地,恽代英在上海、苏州、南京三处,两人不可能相遇。恽代英、季恺当不是狱友关系。文中所述顾顺章,有文介绍红十四军出身的英雄王范曾经配合他,处死出卖彭湃烈士的叛徒。此事真假,笔者将别作考证。

 

神奇的“汤团”行动——接受任务,周密策划

□周莉

汤景延白皮红心,率全团打进敌营。

斗智勇五个半月,凯歌还任务完成。

这说的是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中的两件出色大事之一——“汤团”行动。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出生如皋西乡的汤景延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参与组织成立了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副总队长。后总队番号多次变化,被改编为江苏省保安九旅五团,汤景延任少校副团长。1939年前后,转往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部二纵队颜秀五部任中校机炮营长。驻江都时,营地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相邻,汤景延结识了挺进纵队三团团长梅嘉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对我党坚持抗战的方针深信不疑,曾以弹药支援新四军。

1940年7月,颜秀五反共媚敌,在二纵队内部搜捕共产党人,汤景延决定弃暗投明,以送家属为名,摆脱颜部羁绊。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他就四处寻找新四军,终于在如皋西乡找到了陶勇、卢胜、梅嘉生率领的苏皖支队。汤景延参加了新四军,受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委派,至刚起义的原保安四旅孟宪平团任参谋长。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投降日本人,孟宪平公开叛变。当此关键时刻,汤景延登高一呼,带回了一部分人、枪,随讨逆的新四军一师三旅返回掘港、北兴桥、三余一带。不久,他转入地方,任南通第十区区长。同年秋,通海行署成立,汤景延调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1942年,屡经考验的汤景延,由苏中四地委社会部长陈伟达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由崇明撤驻通海地区的崇明县警卫团并入通海自卫团,汤景延任团长(通海自卫团因此简称“汤团”)。

当时,日伪在华中投入总兵力15000人,以“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试验区”,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斗争日趋紧张、尖锐。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苏中区党委从对敌斗争的策略考虑,同时考虑到汤景延在抗战初期曾参加过国民党地方部队,与伪方一些上层人物有“旧交”,熟悉他们的特性和生活方式,其本人善于交友,处事灵活,应变自如,对党对革命一片忠诚。决定由汤景延当此大任率部打入伪军,配合反“清乡”斗争。时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同汤景延进行了一次详淡,把当前的紧张局势和军区的计划讲述了一遍,要汤率通海自卫团集体“钻进去”。汤景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毅然接受了这一特殊的战斗任务。

汤景延和顾复生政委、沈仲彝副团长等对打入敌伪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讨论,对各种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对整个行动作了周密的部署。并在苏中区党委、军区指导和配合下,将师部、旅部选派的30名干部充实班排骨干力量,将原部队精简为六个连,遣散了不适应的人员,又接受了上级支持的秘密电台及短枪。这样,全团有官兵600多人,其中共产党员七八十人。

审核、供稿: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