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皋运盐河变迁始末

如皋运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据《扬州府志》《如皋县志》诸书记载:

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濞以诸侯专煮海为利。凿河通道运海盐而已。

宏观上看,运盐河(即吴王濞所开邗沟)从扬州过泰州(海陵),就流入如皋境内。此河历史悠久,又多次疏浚,其变迁史颇为复杂。现据历代《如皋县志》诸书记载,将其途径及其疏浚史,整理如下。

运盐河从泰州又东流120里,入海安牙桥;又东流4里,入立发,进入如皋境内;又往东南方向再流5里,入三十里墩。随后分别流入柴湾、如皋县城壕河等地。

直至今日,如皋城内的护城河(壕河),仍被视为古邗沟(运盐河)段,不无道理。明嘉靖《如皋县志·区域》记述:“运河西北从淮扬来,旧行县治。后成化年间,知县胡昂浚县西南小流。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郑公晓筑城开濠(壕),通运从西南,绕向东北,至丁堰,分流入海,南折至白蒲。”疏浚城内运盐河的其余记述颇为丰富,也佐证了上述记载:运盐河从北水关入城,名为玉带河。吕克孝记述,玉带河亦名市河,即古运盐河。成化年间知县胡昂疏县南支流,经绕治前,易名玉带。嘉靖间,都御史郑晓筑城浚壕,舟皆沿壕而行……万历年间,摄篆江都教谕马晨复浚学宫,迤东河,启东水关,出合运河,仍改河流之直。邑人曹绣《泛玉带河》作有“今夕为何夕,河水光堪摘;与兹素心人,中流待月白”。河水再南流,过佘家桥,通仓家桥折入西南,转东过曹家桥,径古北极门桥。居民稠密,河尽湮塞,仅存一线,才令流水而已。清乾隆十三年邑人徐建杓疏浚此处,黄克业为此作《治央渎碑》。又有河水东流县署后,过贾家桥,至玉带桥,入洗钵池,会治南水出东水关,入于壕。又一水流从通仓桥南流径丰乐桥,旧有支流入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巷,绕如皋村故址(《太平寰宇》记:县西一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今易名秀水巷),又南径雁桥,一水折而西过小石桥、砖桥至杜家池;一水折而南,转支家庄(胡瑗讲学旧址,有碑曰“安定故里”),流入学宫泮池。

城外壕河流入龙游河,东贯于运盐河。又东流10里入汤家湾邗沟铺(吕克孝志云:相传吴楚会于邗沟,即蟠溪地也),又东流5里至东陈镇,又流3里至丁堰闸东流,为诸场盐河之总口。又南流10里至刘司铺,又南流10里至林梓,又南流13里径三里楼子,又南流3里至白蒲。此处有宋海运石闸故址。《宋史·河渠志》:绍兴年间,金兵南下,侵犯淮南,宋人奉旨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蒲堰,即谓此闸也。又南过北石桥至西亭坝,入通州。

关于白蒲段的说法,《宝应图经·卷三》记述较为详细。据此:宝应黄浦溪,县北二十里。相传吴王濞置白蒲至黄浦五百余里,捍盐通商,今废。又通州白蒲闸在州,白蒲镇今废,其石犹存。又运盐河自江都湾头起东行七十里至斗门入泰州界,又东行一百六十里至海安入如皋界,又东南行一百一十里至白蒲入通州界(《宋史·河渠志》作白莆,莆蒲一也。白蒲即白浦。宋《楼钥北行录》,黄浦镇作黄蒲。《舆地纪胜》黄浦堰、黄浦镇并作黄莆。《嘉靖惟扬志》黄浦溪作黄蒲溪、黄浦堰作黄莆堰。其实一也。黄浦在宝应,白蒲在通州。自黄浦立堰东南至通州白蒲,正五百余里。万历《扬州志》又载如皋黄蒲溪在县西北,其地多产黄蒲。此别一地,非吴王筑堰处)。

这段记述有三点值得注意。一、《宝应图经》所述古邗沟(运盐河)途径,与历代《如皋县志》记述基本一致。二、如皋境内的运盐河最初的终点在蟠溪,经历代疏浚后,最终到达白蒲。三、明嘉靖《如皋县志·区域》瀛溪在县西北安定乡,西通泰兴,东接黄蒲溪。黄蒲溪在县西北,西接瀛溪,东接运河。其地多产黄蒲。《宝应图经》指出,黄蒲(黄浦)有两处,一在宝应,一在如皋西北。事实上,如皋境内的黄蒲最初并非吴王筑堰修沟的地方。

回顾上述第一点,再参阅沙元炳先生修订的《如皋县舆地图》,西汉古邗沟(运盐河)如皋段,只包括从立发西北至如城、如城至丁堰,丁堰至白蒲三段。丁堰往东至掘港段,图上标为“串场河”。此段是后来在唐之前,随着大陆向东成形,重新修造的,但实际主要用途也是用来运盐的,但不知何故如皋、宝应等志书,均将此段排除在古邗沟(运盐河)之外。

清同治四年,著名学者莫友芝来如寻书,于四月十五日写道:

县丞相访,方卸署掘港主簿,言通州各盐场私垦为稻田者甚多。掘港尤甚,此亦场灶凋敝之一原也。通、如交界东社一带为洋盗逋逃薮,上游未尝议及,殆无有以告之者耳。

原本任职掘港的官员,告诉莫友芝掘港、通州等地盐场,都已被农民纷纷占用,耕种稻子,足见盐场荒废不少。时至清末,如皋盐业式微,运盐河名不副实,遂易名通扬运河,此运盐河之末也。

(本文由如皋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