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这五年,如皋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实践,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全市各板块创新驱动发展态势良好,亮点纷呈,跑出了“加速度”,激发了“新动能”。

双轮驱动政策体系更完善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科协等部门参与的科技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大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实现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每年制定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意见》,涵盖了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等重要领域,在支持种类、覆盖范围、资助额度上更加完善、更趋优化;设置了科技门槛性指标和白名单制度,凸显科技首位度。三是强化工作推进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重点指标的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R&D占比、创新平台建设等指标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切实增强全市上下重视科技、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参与意识。

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更健全

一是完善项目申报管理制度。规范申报程序,严格执行项目廉政准入和依法申请公开制度。“十三五”期间,我市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累计立项600多个,其中资金类项目82个,争取资金额1.2亿元。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承担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成为我市历史上获批的首个科技类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代表着我市民营企业在“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最新突破。二是规范项目管理、验收制度。加强在研项目实施管理。“十三五”以来,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0余个,20多个项目高质量通过省科技厅的检查验收,无应结未结项目。三是建立项目储备制度。每年10月份开展全市科技创新及科技项目调研,确保各级各类项目的申报数量和质量,做到好中选优。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优化

一是完善产学研对接机制。“十三五”期间,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67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15000多个,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十九届如皋科技·人才洽谈会,签订各类合作意向2500多项。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达成5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550项,合同金额31209.03万元,全市300多家企业与133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科技合作或技术依托关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成果近200项。二是探索对接上海新模式。以“上海行”活动为平台,先后组织了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专题产学研活动,上海主要高校均与我市合作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三是推动创新载体建设。以载体建设带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获批新能源汽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皋作为核心区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8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9.49%。

科技企业孵化机制更务实

一是完善孵化器企业管理办法。出台了《如皋市科技创业园企业管理办法》及企业考核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园区日常管理和服务,激励在园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13.6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572家;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南通市级3家。二是健全企业入园评审机制。从项目的产业方向、科技含量等方面组织技术专家和经济专家对入园项目进行评审。“十三五”期间,共评审入园项目200多个,涵盖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三是强化孵化器企业退出机制。对孵化期满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坚决清理出园。对超过孵化期却未能及时出园的,采取电话、约谈、上门、发放整改单等措施,畅通园区企业退出通道。

延伸阅读·精彩一年间

 

重点科技指标完成良好

2020年共申报高企221家,认定107家,通过数位居南通第二;2020年1-11月,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95.0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系统填报值达3.57%;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已达176项,成交额达26.82亿元,年度完成率达12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21.53亿元,增幅35.08%,位于南通各县(市、区)第2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19亿元,15家规下抽样企业从业人员工资1450万元,增幅为22.5%。

 

科技项目申报难中求进

2020年组织申报南通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14项,其中资金类项目29项,累计争取资金3057.28万元。涵盖了省重点研发计划、省国际合作计划等7类科技计划。截至目前,我市有5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立项总数位列南通第一;在申报难度较大的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竞争项目中,秦烯新材料获得立项,全南通仅2项获得立项;如皋创E园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南通仅3家获得该类立项。获省级以上资金资助2952万元,同比增幅160.2%。

 

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

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线上线下分批征集技术需求249项。先后与吉林大学、上海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3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77项,形成合同金额7422万元,实际支付4637万元。吉林大学(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与九鼎集团签订了“航空级高温固化防火玻纤布预浸料用环氧树脂开发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10万元。南通聚星铸锻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的“风力发电偏航变桨轴承用钢材料研发”项目,合同金额100万元。

 

研发机构建设持续推进

2020年,将企业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列入《2020年如皋市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办法》,指导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对运行状态较好的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荐升级为省级研发平台,2020年共新增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数列南通第一。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通过了省科技厅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核,其中力星通用钢球等5家企业获得优秀。

 

科技金融激发创新活力

持续推进“苏科贷”“如科贷”“高企贷”和科技担保业务,2020年,“苏科贷”发放9家企业2350万元,“如科贷”发放29家企业7563万元,科技担保公司为8家企业担保放贷3700万元。2020年9月中旬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开通“高企融资直通车”,截至去年12月底,获批23家企业14460万元,投放22家企业12460万元。

 

孵化器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020年,新增入孵企业54家,在孵企业实现应税销售2.96亿元,完成税收2886.24万元,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74人。在2020年的全省绩效考评中,3家单位获省资金奖励共24万元。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势加透博、卓远机器人两家企业的项目均荣获2020“创业江苏”行业组优胜奖,势加透博荣获2020南通科技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一等奖,雷卓汽车和维怡科技分获南通团队组和企业成长组三等奖。去年10月底,成功举办如皋市第六届“梦想之星”创业大赛,12个优秀项目获得大赛奖项。

八大“硬核”举措 推进科技创新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宗爱君

2021年,市科技局将深化推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新理念,为我市“高质量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上升到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2%;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60家;新建和培育各级创新平台15家,其中省级以上4家,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以上,其中对接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项目3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20亿元以上。

举措之一:突出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集群。把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政策解读和申报辅导,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针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着力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寻求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突破。力争全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

举措之二:突出创新资源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协作分工,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科技人才溢出效应,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快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拓展与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产业研发合作。力争全年征集企业有效技术需求150项,搜集科研成果1000项,及早谋划第20届如皋市科技·人才洽谈会以及“走出去、请进来”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确保全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次以上,新实施5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

举措之三:突出创新能力提升,推动高新产业发展。针对企业创新方向把握不准、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强化创新资源导入,靶向性查漏补缺,大力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培育和甄选优质科技项目,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全年申报项目200项,争取上级资金3000万元以上,力争实现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突破。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创新性产业集群,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2%。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市R&D占GDP比重增加到2.7%。

举措之四: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力度,发挥好吉林大学(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江南大学(如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的龙头引导作用,加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如皋高新区共建“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材料”联合实验室。着力打造我市主导产业开放性共享共用科技服务平台,在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对已建的企业研发机构继续实行绩效管理,发挥企业研发平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力争全年新建和培育各级创新平台15家,其中省级以上4家。

举措之五:突出科技金融支持,纾解企业融资难题。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为重点,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创新科技金融信贷产品,发挥科技小额贷款作用,降低融资门槛,简化贷款程序,减少融资成本。持续推进“苏科贷”“如科贷”“高企贷”和科技担保业务,让更多企业享受到科技金融政策优惠。力争全年“苏科贷”放贷2500万元,“如科贷”放贷1.2亿元,“高企贷”放贷2亿元,科技担保放贷4000万元。

举措之六:突出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创新发展集聚地。坚持统筹推进和特色发展,发挥区域创新发展优势。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目标,先期启动创建基础工作,以城市的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创新。按照省农高区建设要求,积极配合如皋工业园区(如城街道)进行省农高区创建申报。围绕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做好高新区评价的各项服务工作,推动高新区持续争先进位。对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复核评估要求,推进完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加大科技对接服务上海合作力度,力争在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在上海、南京等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建立离岸孵化器。

举措之七:突出双创载体建设,激发全市创新活力。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优势,探索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孵化模式。推进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孵化器、长江镇建设沪港产业园区,推动长江镇金鑫岛和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麦腾智慧平台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发挥孵化器延伸功能,启动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吸纳“毕业”企业及引进成长性科技企业进入加速器进行“二次孵化”,有效提高企业孵化成功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好我市“梦想之星”创业大赛,通过大赛遴选出一批好项目,让大赛成为我市双创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举措之八:突出创新人才招引,汇聚强大智力支撑。围绕重点产业特别是人才需求迫切的半导体、氢能等产业,将符合创新方向、拥有创新项目、急需创新人才的企业列入重点服务对象,瞄准国内顶尖乃至世界一流专家(团队),积极推动团队落地运行。服务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研发平台供给、研发人员配备、生活设施保障等方面给予团队最大支持;服务镇区在项目选址、备案、审批等流程给予团队最大便利。确保2021年“双创”项目“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命中一个”。继续开展2021“科技强企人物”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全市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人才联席会议

何鸣元、孙晋良、朱美芳等两院院士考察力星钢球

第六届“梦想之星”创业大赛决赛现场

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如皋站成效发布会

全市科技工作者赴苏南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