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云报平台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欢度国庆 祝福祖国

编者按:

七十二载风雨路,砥砺前行铸辉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全市上下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共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

 

 

 

 

 

 

 

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周庄社区的乡愁馆。”国庆前夕,江安镇周庄社区迎来了穿着红军服、手拿国旗的如皋红军小学学生。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周庄社区保存着红十四军纪念碑、红军井等红色遗址。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孩子们走进周庄社区,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感悟文化阵地带来的精神力量。

“这个图形就是我们周庄的标志,因为周庄社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这上面的一抹红就代表我们周庄处在红色的照耀下。”从周庄的标志寓意到红十四军的历史,从旧时的老物件到英烈的记录板,每一处,每一件,周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新桃都会给孩子们仔细讲解其中的故事,让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小小红领巾们,知晓战争的残酷和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了解到了牺牲的英烈们都是在非常年轻的年纪,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壮烈牺牲的。”红军小学学生汤煜宸说。

走出乡愁馆,孩子们来到红十四军举办建军大会时的红色遗址——红军井。“1930年4月3日,红十四军在贲家巷成立时,总人数超过了3万人。当时贲家巷总共有四口水井,会议当天,四口井的水全部都被喝光了,这口井就是从那时候起一直保存下来的……”在农家小屋前,孩子们围绕着红军井,听屋主石久芳讲述着关于这口井的历史和趣事。英雄已汇入历史的长河,但红色精神就像这口井里的水一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离开红军井,孩子们列队走向此行的最后一站——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碑遗址。站在纪念碑前,一边注视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一边听孙新桃讲解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的故事。“江安是一方红色沃土,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生在江安、长在江安。”红军小学学生贲浩然告诉记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碑位于周庄社区贲家巷,而他就住在贲家巷,所以他对红十四军历史的了解比他的同学们更深刻。“我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何昆军长艰苦奋斗、顽强不息的故事,他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他的精神。”

“祝祖国母亲节日快乐。”孩子们挥舞着国旗,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递出这片红色土地上,小小少先队员们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心。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副校长顾建宏说,“我们学校的校服就是红军服,我们希望孩子们穿上这身衣服后,能更加自觉传承红十四军富于理想、忠于人民、善于探索、敢于艰辛、勇于牺牲的精神,让每一位小红军军帽上的红五星更亮、更红。”

除了红军小学的学生,周庄社区每年都会接待上万名前来参观打卡红色遗址的游客。“从乡愁馆到红十四军纪念碑再到农户家门口的红军井,我们打造了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孙新桃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准备对红十四军纪念碑的周边环境进行重点打造,建设反腐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孙新桃说,社区两委班子将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始纪念碑遗址的拓展工作,让周庄的红色旅游线路更完整,让周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

昨日,如城安定幼儿园开展“童心颂祖国·巧手画家乡”百米画卷迎国庆活动,孩子们用手中的五彩画笔表达对祖国的祝福。活动以画传情,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创作思维,更让孩子们感受到国家的日益强盛,激发了孩子们的自豪感。

□通讯员崔亚男 李勤

9月28日,如城街道城南社区与皋南幼儿园联合开展迎国庆主题活动。社区党员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挥舞国旗,喜迎国庆。

□融媒体记者汤乾玮

通讯员丁林麟

沈百峰

9月26日,高新区纪工委联合市税务局、城南小学,共同开展“绣国旗 颂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志愿者和学生们共同绣国旗、歌唱祖国,迎接国庆。

□通 讯 员徐 慧

融媒体记者汤乾玮

日前,市公安局丰乐派出所举办“我与国旗合影”活动,用“警察蓝”守护“国旗红”。

□融媒体记者汤乾玮

 

黄锦宣:

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家住江安镇鄂埭村的老兵黄锦宣今年已经94岁了,老人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时光荏苒,曾经保家卫国的战士已经老去,但他的功勋,永远被历史铭记。

记者见到黄锦宣老人时,他正身穿军装,坐在客厅里。虽已过耄耋之年,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惹人注目的是,他的胸前戴着不少纪念章。提起纪念章背后的一场场战斗,黄锦宣如数家珍。

1948年7月15号是黄锦宣的21岁生日,就在那一天,他离开家乡如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不久,淮海战役爆发,黄锦宣赴徐州参战。淮海战役胜利后,在1949年2月,黄锦宣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不久,黄锦宣又参加了渡江战役。提起当时的情景,黄锦宣至今仍然不能忘怀:“部队渡江的时候,我们过江乘的不是什么大船、轮船,而是一道桅、两道桅的船。什么是一道桅?一道桅就是船上有一根杆子,上面扯着大棚,有这个棚,再加上刮风,船才能走,没有风船是不走的。”

生死一线的战场经历,让黄锦宣形成了不畏牺牲、甘于奉献的品格。新中国成立后,黄锦宣继续作为一名军人,为祖国战斗着。1952年,黄锦宣离开了祖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直到战争胜利后,在1954年,黄锦宣所在部队撤回中国,黄锦宣才得以复员,回到家乡如皋。

在之后的数十年里,黄锦宣作为一名乡村基层干部,继续为人民奉献着。“我在当时的胜利乡苍燕村当了十五年支部书记,直到现在,还有苍燕村的老百姓记得我,有时候会给我打个电话。”提起自己的经历,黄锦宣满脸自豪。无论身在何处,身为军人的职责一直被黄锦宣铭刻在心中。

眼下,这位为祖国付出青春的老战士已经四世同堂,过上了年轻时梦寐以求的安稳生活,儿孙孝顺,生活和乐。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新闻节目,黄锦宣显得非常高兴:“我最爱看的就是新闻,看到电视里播放的节目,知道我们的祖国现在发展得很好,我觉得既开心,又自豪,希望国家能一直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融媒体记者韩循

王锦富:

94岁老兵的峥嵘岁月

家住东陈镇的老兵王锦富今年已经94岁了,他15岁参军入伍,参加过车桥战役、耙齿凌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并多次荣立二等功及三等功。老兵是国家的财富,也是历史的丰碑,在他的讲述下,我们才得以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

艰苦卓绝的岁月

王锦富15岁毅然参军走上革命道路

近日,记者见到了王锦富老人。他虽然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但是精神十分矍铄,胸前佩戴的荣誉勋章诉说着他的峥嵘岁月。“我15岁开始参军打仗,大大小小经历过几百场战斗。”当年,王锦富受到党员干部的影响,参加了地方民兵组织。“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我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名字,王锦富这个名字还是当时部队的连长和指导员一起帮我取的。”王锦富告诉记者,是党和人民给了自己新的名字,所以他立誓这辈子要保护好人民、为人民服务。

王锦富小小年纪就加入了革命浪潮,后来在连长的介绍下,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们是秘密的党员,一个支部只有7个党员,我是其中最小的一个。”王锦富说,当时国内局势很紧张,一旦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大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白天我们就躲在河边,到晚上才悄悄出来开会、贴宣传标语、做宣传工作,但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战火纷飞的年代

无畏作战每处伤痕都是一座丰碑

1942年,王锦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在耙齿凌,我们对面一下子来了100多个敌人,情况特别危险。”王锦富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大腿不幸被敌人捅伤,在战友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平安归来。正是因为有战士们舍生忘死的奋战,他们才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令王锦富印象最深的是淮海战役。他告诉记者,当时正值冬天,冰天雪地,阵地上融化的雪水和战士们的鲜血混合在一起,流遍战壕,那悲壮的场景让王锦富终生难忘。

就在淮海战役结束的前一天,王锦富被炮弹片炸伤,昏倒在前线阵地上,全身多处负伤,尤其是大腿两侧被许多弹片击伤,由于弹片数量太多,难以清除,至今仍有若干弹片在他的身体里。“当时敌人的炮弹就在我身边炸开,你看我手上的这些黑点,都是子弹的碎片,这些碎片最大的能有蚕豆那么大。”王锦富的手上有着不少伤疤,道道伤痕像一座座静默的丰碑,诉说着他的峥嵘岁月。

一日入党终身为民

传承红色星火赓续革命精神

淮海战役负伤后,王锦富选择复员回乡,回到家乡后,王锦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为党和人民奉献自我,一直到1982年离休。复员后在岗的三十多年间,他先后担任过不少职务。在职期间,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王锦富育有四儿二女,他一直给孩子们灌输热爱党、热爱工作、热情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大儿子王广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沿着王锦富的脚印,保家卫国;小儿子王广彭工作之后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接手南凌医院的管理工作,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病人排忧解难。“我的爱人、儿子、儿媳都是医疗人员,我也像我爸爸教育我一样,教育我的孩子要有爱心,把爱事业、爱人民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下去。”王锦富的小儿子王广彭说。

□融媒体记者蔡易

余福喜:

在枪林弹雨中保家卫国

初秋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余福喜居住的房间,今年已经105岁的他脊梁挺得笔直地坐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期盼着什么。岁月的洗礼让老人脸上的皱纹如刀削般深刻,尽管耳朵已经不如当年灵光,但他依旧神采奕奕,记忆清晰。

家住城北街道的余福喜,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起抗日烽火岁月,余福喜记忆犹新。“当年,敌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家都想着要参加共产党的部队。”余福喜老人回忆说,当时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就想着拿起枪,消灭敌人,保家卫国。

靠着最初萌发的保家卫国的热情,余福喜辞别家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从如皋出发去海州,到海州就开始打仗,一共打了28天,敌人投降了,我们把他们铁路都掀掉了。”说到兴奋处,老人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各种肢体动作。

余福喜参加过大大小小许多次战役,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便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也就是那一次,他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我们走了一天一夜到了孟良崮,战斗中,我的右嘴被敌人用子弹打穿,是老百姓救了我,不然我都没命回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余福喜仍心有余悸。

与敌拼杀的场景历历在目,热忱爱国的情怀铭记于心。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余福喜告别军旅生涯,回到家乡,继续为国作贡献、为民服务。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对于这份荣誉,老人视若珍宝,一看到它,老人就会回想起以前的战友,和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很多战友都为国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提及战友,余福喜几度哽咽。

等缓过神来,余福喜老人特地穿上一件新衬衫,挂上勋章,颤抖着双手扣齐纽扣,努力挺起佝偻的背,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最后,余福喜老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现在的日子比蜜还甜,我很知足。好生活得来不易,你们年轻人要懂得珍惜,努力工作,多为国家作贡献。”

□融媒体记者吴青青

童心向党 敬礼国旗

为了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的崇高理想,引导青少年从小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月28日,李渔小学举行“敬礼!国旗!”主题升旗仪式。

主旗手、护旗手迈着整齐而铿锵有力的步伐护送国旗,升旗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响亮的国歌冉冉升起,全体师生神情严肃神圣,共同唱响国歌。“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只要是有国旗升起的地方,我们都要致以最崇敬的目光。”李渔小学校长杨敏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能激励孩子的成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我爱我的祖国。”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和应邀参加活动的家长紧握右拳,面对国旗庄严宣誓。随后,《国旗法》首倡者、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馆长李玉坤为同学们讲述了《国旗法》的故事。最后,全校青年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朗诵《仰望国旗》。“今天我作为一名光荣的护旗手参加活动,内心感到无比自豪,当我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永远护卫国旗。”李渔小学二(5)班学生佘茂祺说道。

站在国旗下,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我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增光添彩。”二(1)班学生张紫涵满怀期望。

“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系列童心向党的活动,让孩子唱革命歌曲、讲红色故事、演校园剧、课本剧等等,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杨敏说。

□融媒体记者蔡易 刘伟

当非遗遇上晚会

精神大餐“醉”了市民

28日晚,陪伴了如皋人多年的“雉水之夜”文艺演出如约而至。今年的“雉水之夜”现场,除了有精彩的文艺演出,还有近20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文化,让市民尽享文化大餐。

本土节目亮点多 诗情画意颂家乡

“挥动彩云的翅膀,让我们舞起来;舞动心情把梦打开,不要再等待……”在气势恢宏的开场舞《让我们舞起来》中,晚会拉开序幕。随后,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歌曲《幸福小康》,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苦奋斗、百年励精图治的快板《风雨百年圆梦新时代》,传承传统婚俗文化、展现移风易俗成果的小品《送彩礼》……一个个接地气、有深意的节目轮番上演。绚丽的灯光效果、精致的舞美与文化广场的夜景交相辉映,让观众们尽情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据了解,此次演出将持续3天,所有节目均为本地特色精品节目,体现了群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及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昂扬斗志。同时,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向祖国母亲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精神大餐享不尽 文创特产购不停

秋分过后,昼短夜长,下午六点多,雉水皋城已是夜幕轻垂。在市文化馆南广场,一个个小摊位在夜色中亮起温暖的灯光。在其中一个摊位前,如皋洪氏花鸟字传承人洪小江正在埋头勾勒,抓紧创作,“花鸟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字的笔画用花、鸟、草、鱼等图案替代,深得小朋友的喜爱。”洪小江刚刚跟记者介绍完,小朋友们便围了上来。

近20家摊位前热闹非凡,这里出售的商品价格都不算贵,但却独具地方特色。摊位上有精巧的文创展示,有纯手工制作的非遗小物,也有如皋本土的特色美食,市民们纷纷驻足观赏、购买。“听说这边有活动,我特地跑过来看看,东西还真丰富,好吃的好玩的都有,希望政府以后多多举办这类活动。”市民黄亚峰拎着大包小包,有白蒲茶干、蟹黄鱼圆、林梓潮糕等,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文化服务再提升 加码百姓幸福感

“在日常阅读中,哪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会现场,主持人围绕全民阅读的话题与观众进行了现场问答互动,知识问答共有8道题目,答对的市民将获得50元抵扣券一张,可在当晚书市现场使用。借着雉水之夜文化活动的契机,一年一度的如皋“阅夜悦精彩——市雉水之夜书市”也在当天正式启动。书市由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发起,并在市新华书店与慧源书城设立固定展会场。

市文化馆挂职副馆长赵学勇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此次他全程参与了“雉水之夜”国庆·人民的节日的策划、实施,并对我市的文化惠民工作表示赞叹,“如皋注重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推出了一批高水准和高品位的文化精品项目,为当地百姓奉献了一道道内容多彩、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非常具有学习价值。”

据了解,今后,我市还将持续举办“书香夜读、活力夜健、寿乡夜品”等活动,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做起,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整合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走向深处。

□融媒体记者吴环宇 通讯员陈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