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嘉庆版《如皋县志》中的廉官清吏
□彭伟
如皋市档案馆藏有多种版本的《如皋县志》,其中以沙元炳主纂的民国《如皋县志》(稿本)最为珍贵,而嘉庆版《如皋县志》(原件拍照版)也不多见。此版成书时间大约在嘉庆十三年。晚清进士、如皋知县杨受廷,举人、如皋知县左元镇为主修。如皋县教谕、拔贡秦鼎云,如皋县训导、举人宋长溶监修。众多文人齐出手,这部嘉庆版《如皋县志》还是很有地方文史价值的。纵看此版县志,笔者从中发现多位廉官清吏,不辞辛苦,勤奋治理如皋的历史往事,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范仲淹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廉官员。《宋史·范仲淹传》记述,他的生活非常节俭,除非招待客人他才吃肉,家人的食物与衣服仅仅自足而已,没有多余的。他在外地任职,回家接母亲过来团聚。下属都知道他平日清廉,手头拮据,便为他凑集盘缠。他不肯接受,最后卖掉自己的坐骑,才凑足路费。“卖马接娘”这一则美谈背后的缘由正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嘉庆版《如皋县志》记载,范氏出任泰州西溪盐仓监,驻守在东台。他发现唐朝修筑的海堤年久失修,多有决堤,他忧国忧民,上表重修海堤。海堤重修好,连贯通、泰、海三州,南北连贯起(今日)苏北、苏中的海堤。当地百姓都将新海堤称为范公堤。尽管民国时期,如东从如皋划分出去,即范公堤已不在如皋境内,但是如皋人至今思念这位县志有载的廉洁官员,修有范公苑,供后人来此瞻仰范公雕像。
史缙为明代如皋官吏。据嘉庆版《如皋县志》记载,他是河北三河人,“持身廉洁”(为官清廉自守),任满九年,没有任何关于他不廉的是非。冒嵩等人进京陛见皇帝,请求将史缙留任如皋。另有文章记载,他虽为官员,最后因为没有储蓄,不能返回三河,便终老如皋,病死南乡,百姓们自发为他送终。嘉庆版《如皋县志》还记载其“复任,遂卒于皋,子孙因家焉”。范仲淹有后人留在如皋,今天如皋范氏的祖宗便是范仲淹。如皋史氏,其祖正是史缙,过去如皋北门还有史家巷、史家湾,南门有史家庄,都可佐证。因此,如皋史氏、范氏都是廉门之后。
王世臣,山东昌邑人,正德年间考中进士,主治如皋。据嘉庆版《如皋县志》记载,其“性廉洁”,即为官清廉。当时发生水灾,灾民的生活非常困难。王世臣进入农村,一路询问民间疾苦,一路救济灾民。由于他为官清廉,家中的日常开销都不够,便只能向其他官员借钱度日。俸银到手,他总要去还清债务。他鞠躬尽瘁,死后家中没有什么财产,在场的人都感动哭了。
明代仇炅,长治人。他以清廉文采名世。明嘉靖二十五年考中举人,成为解元(第一名中举)。嘉靖四十一年,他考中进士。两年后他出任如皋知县。据嘉庆版《如皋县志》记载,仇炅体恤百姓,做人修身,为官清廉,从不拿百姓钱财。自我激励,不做俗气的官员,曾作民谣,劝导民众。如皋乡间有一位卢氏老太太,因为节烈闻名乡里。她晚年疾病缠身,又很贫穷。仇炅上门,进入草房,看望老人。他还用自己的私款,即俸禄买来粮食,帮助老人渡过难关。为此,仇炅写下感人诗句:“人心斯理本不忘,鄙薄闻风或兴起。”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仇炅为官不忘初心。为人须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位廉官时刻铭记此理。仇炅对于学子也很关爱。如皋有一位诸生张可学因病卧床。他担忧自己的妻子,将来无人照顾,缺衣少食,如何是好?两人情深,面对无可奈何的生活困境,流下泪水。最后妻子在丈夫离世前,上吊自缢。二人走后,仇炅听闻他们的故事,感到震惊与遗憾。他自掏腰包为两人买来棺材,将他们合葬入土。后来仇炅由于秉公执法,得罪如皋地方权贵,遭到权贵们诬陷,被迫降职离开如皋。最后离开如皋时,他小心翼翼地检查行李,发现里面多出一双县署提供的象牙筷子,立即包好,让人送回去。他的廉洁,可见一斑。除去《如皋县志》,《扬州府志》记载他极为清廉。关于他清正廉洁的原因,可以从他家乡的志书《潞安府志》中找到答案:说他“淳朴清修出于性成,有古人之风”。言下之意,他是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不贪钱财。
范仲淹、史缙、王世臣、仇炅,这一位位县志有载的清廉官员,就像一盏盏明灯,指引如皋的后世官员,追随他们,清廉为政,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