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名士当年——梁九图“花鸟水木”篆书联(下)

□薛元明

从此联(如图)来看,运笔和字形有很多小动作,这些细节变化体现梁九图“求变”的理念。如上联首字“花”和下联第四字“华”字,篆书字形基本是不分的,此处却着意变化。“鸟”字多笔排布见变化,很生动。再如“和”字的斜笔处理,特别大胆,“气”字三个横画起笔的小动作有细微变化,“人”字左侧竖画增加弯曲的小动作,下联“发”字顶部竖笔的参差,凡此种种,皆是求变的实践。

毋庸讳言,这副对联也存在一些刻意之处,如“和”字的斜笔虽然注意到变化,但于整体而言少了呼应,略有突兀,“验”字局部稍显拥挤,“人”字小动作感觉别扭,过犹不及,“安”字上下比例不协调,“木”字略显膨大,“枢”字“区”部也是如此。尽管如此,这件作品整体依然很美,主要是气息雅静,仅此而言,可推为精品力作,读之赏心悦目。

广东书法,明、清两代逐渐形成高峰,至近代以来,高手如云,康(有为)、梁(启超)之辈,堪称大家。广为人知的李文田,就是梁九图的门生。梁九图平生爱才,德行天下,以培育晚辈为己任,对那些志大好学的穷家子弟,善于发现也乐于扶持。李文田14岁丧父,家境困难,梁九图就把李氏接到家中,与大儿子一起读书。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巨变在即,其中的变法人物和革命先驱人物皆为广东人,无论是康、梁师徒还是后来的“先行者”孙中山皆然。这就说明,广东特殊的地域文化,酝酿特殊的历史贡献:一方面,因为远离内陆,保留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因为地处沿海,贸易交流等因素的促成,孕育现代化思想的萌芽。这些既存传统又有变革的思潮,在书家笔下也不时呈现出来,“求变”“变法”等成为传统坚守中的一股潜流。

上款“咸丰戊午”是1858年,梁九图其时43岁,正值壮年,书法风格初成。也许现在所看到的这件篆书对联,不过是梁九图平常日课中不起眼的一件。当他身处梁园感觉劳累之时,利用间隙偶书一纸,也是养心养眼之举。据记载,梁九图从小便养成每日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习惯,一生笔耕不辍,他把事业、乐趣和习惯充分结合起来。这一点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类似,每日必写四千字的文稿,完成了“任务”,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若没有完成,别的事一律不干。对于一个职业作家来说,每天写四千字并不多,也不会太累,但长年累月坚持下来,则颇为可观。梁九图一生坚持笔耕,有《十二石斋诗集》《岭表诗作》《紫藤馆文存》《紫藤馆诗钞》《汾江随笔》《佛山志余》《岭南琐记》等刊行,既能藏之名山,亦可传之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