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安定先生论诚信

□苇航

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如皋人,教育家、思想家。他是北宋理学先驱,世人尊他为安定先生。有人评价,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朱熹。他不同于传统文人,一味追求著述,而是注重教育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胡瑗也有众多论著传世。他在《〈周易〉口义》等书中,多次阐述诚信理念,从而逐渐形成有关诚信的系列理论。作为如皋乡贤,安定先生的诚信点评,值得回顾。整体上来说,安定先生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出诚信的益处及作用。

有谈诚信对个人的好处,譬如安定先生解读:“其言常信,其行常谨。”他认为一个人,说话一直注重信用,行为就会一直谨慎。言而有信,谨言慎行,能防止人闲来无事、道德败坏,保存自己至诚的优秀品质。心地由此善良,不会骄傲。此点正是诚信的约束性。

有谈诚信对别人的影响,比如解读:“人际相交,正信相接。”他认为在位官员能够正直诚信地对待下属,下属就能充分信任上级,变得正直。父子之间,能够互相正直诚信地对待对方,就不会出现不好的家庭关系。朋友之间,能够互相正直诚信地对待对方,就不会出现不义的行为。人人能够拥有发自内心的诚信,那么人人都会正气凛然,正直做事。又如解读:“推诚待物,同心合谋。”安定先生解读道:君子真心待他人,那么他人也真心对待君子。凡是同心同德的人都会愉悦地真心待人。以至他们可以共谋天下大事。上述两例,点明诚信的传递性。

有谈诚信对国家的作用,好比解读:“圣贤推由中之信。”安定先生认为:圣贤之士,能够推广发自心中的诚信,没有偏私,以便取信天下,天下人也会信任他。这是顺应天道。又有解读:“以至诚至信相通。”安定先生认为要用发自内心的极致的诚信,对待下属,才可将天下人的心连为一体,使得天下人都信任皇帝。上下内外都因诚信相通,这才是为君治国之道。两则解读,不仅说明诚信的约束性、传递性,更加强调诚信的实用性。

通过解读诚信“三性”,诚信的价值不言而喻。那么,诚信从何而来呢?安定先生强调“由中之信”,即来自心中,发自内心。如何培育诚信之人呢?安定先生在《〈周易〉口义》中,也有解说:通过教化,“先正其心,不陷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