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皋教育先贤录(上)

□丛越

如皋素有“教育之乡”的美名,有史可寻,有书记载。如皋的学校教育,始于南唐,兴于北宋,传于明清,盛于民国,惠及当下,可谓:古邑教育续千年——学宫不废,弦歌不绝,经久不衰。

两宋时期,首推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胡瑗(993—1059年),即安定先生。他创立“苏沪教法”,提倡“明体达用”,为国家培养众多实用人才。宋神宗询问臣子,胡瑗与王安石谁更优秀?答案居然是胡瑗。直至民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仍对胡瑗倍加推崇。王安石、钱穆都是鼎鼎大名的,他们的衬托足以说明胡瑗在中国教育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进入清朝,如皋还涌现出两位帝师。一位是戴联奎(1751—1822年),字紫垣,如城人,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另一位是沈岐(1773—1862年),白蒲人,同样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道光帝有3位老师,其中两位来自如皋,即戴联奎、沈岐,另一位是曹振镛。戴联奎还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有清一代,成为两位皇帝的老师仅有3人,另外两位是汤若望、翁同龢。汤若望、曹振镛、翁同龢都是中国历史的顶尖名人,来自如皋的戴联奎、沈岐,亦非等闲之辈。他俩彪炳史册,说明如皋教育的成果不仅仅结在如皋一隅,而是对中国的近代史进程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时入清末,国运式微,东衰西盛,西学东渐。遭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实业家、教育家、诗人沙元炳(1864—1927年)挺身而出,率领堂弟沙元榘、益友张藩(张树屏)、书画家许情荃(许树枌)等饱学之士,致力本土教育,延续乡邦文脉,开启家乡近代化进程,确保如皋教育的领先地位。他在“三张”(南京张之洞、南通张謇、如皋张藩)的鼎力相助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今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南洋公学师范院、通州师范学校3所名校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师范教育肇端。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又兼办小学、中学,成为今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如皋中学的前身。不谈沙氏创办的其他学校,仅仅是如皋师范、如皋中学、如师附小3所百年名校的诞生,他对于本土教育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

沙元炳致力教育,究其缘由,汲取如皋千年文化精髓,是不可忽视的深层因素。纵看沙元炳诗文,他素重乡缘,作有《胡安定先生〈中庸义〉序》《胡安定先生〈春秋义〉序》等,还为如皋孙氏、高氏、朱氏编修的族谱作序。1908年腊月,他购入吴经元山水十二帧,欣喜若狂,装裱题诗。吴经元(1720—1804年)为如皋白蒲人,附监生。因为搜集东皋印派史料,笔者才在《吴氏宗谱》中寻得他生平史料。他的名气远远不及胡瑗,沙氏何故如此兴“诗”动众?只因楚弓楚得,乡缘乡情。又观沙氏藏书,尤重乡邦文献。他的如此嗜好,就连大总统徐世昌都有耳闻。徐世昌编选《晚晴簃诗汇》,记载沙元炳“留意乡邦文献,尝搜集先哲遗书,多至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