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沙元炳与张謇:兴办实业,造福乡梓

□石太原

沙元炳

 

沙元炳(1864——1927年),如皋近代第一乡贤,实业家、教育家、诗文家、收藏家。他是张謇实业救国之路上的同道中人。两人可谓平生知己。张謇在《沙健庵六十生日序》中,就赞赏沙氏平日引用其言,有真情,有思考,有深度。沙元炳曾向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投资,还积极参与经营了部分重要企业,造福通如人民。

清末,大生纱厂经营有方,销路颇佳。为了适应纱厂日益递增的运输需求,张謇与沙元炳携手,合作创办轮船公司。起初,他俩与上海浙商朱葆三合作,由朱负责经营管理。由于纠纷不断,账目不明,股息不清,于是张謇、沙元炳重新考虑出路。

1903年5月,张謇与沙元炳在唐家闸北川桥,共议股本,筹集股金26000元,与原河轮船公司脱钩,接手续办,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张謇任总经理,顾莼溪任经理。仅仅数月过后,顾氏尚未实际参与管理公司,便已病逝。沙元炳接任经理,成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实际上的首任经理。江石溪出任公司协理,成为沙元炳的得力助手。

公司总部设在唐家闸。沙元炳、江石溪等人管理有方,购置轮船、引入船员,开辟通州、如皋、泰州、扬州、金沙、余东、余西、吕四等地航线。到了1918年,又增加航线,公司轮船遍及靖江、东台、掘港、马塘、江都等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诞生与发展,对于苏中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通州兴办实业章程》等书文记载,1901年,盛宣怀的华盛纱厂受挫,替山西代购的美国生产的榨油机器,廉价出售。南通大生纱厂又有大量的棉籽囤积,并且购入美式榨油机器相关配件,可以迅速提高产量,于是张謇考虑筹办通州广生油厂,编排《通州广生油厂集股章程》。

沙元炳极力支持张謇,兴办油厂。1902年3月,他前往纱厂,谒见张謇,商讨油厂事宜。经过测算,启动资金需要5万两银子。除去购入机器1万两,其余资金由大生纱厂与沙元炳共同招入新股。用今天的话来说,沙元炳协助张謇“招商引资”,广生油厂于1903年创建成功,开始产出棉油和棉饼。沙元炳任经理,张詧、张謇任协理。据《经理章程》规定,沙氏责任重大,事无巨细,负责每周召开执事会议,核查工料,稽查销售,检查财务。

在油厂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波折,张謇、沙元炳等人,又通力合作,克服困难。据1909年撰写的《沙健庵、张退庵、张啬庵在通州广生油厂第一次股东会议上的报告》等文记载,油厂创办初期,规模有限,产量不大,原材料棉籽具有季节性,导致销路不稳,时有亏损。于是沙元炳等人,保留西厂,又筹资新建东厂。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两厂机器一样,易于同步保养,节约成本;产品样式、质量一样,产出、收入明显增加。时至1914年,广生油厂资本高达30万两银子。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企业家,沙元炳还积极配合张謇,做好公益事业。典型一例是在1913年。是年8月,讨袁军与北军在南京血战。张謇与沙元炳深有感触,认为对于南京民众,此次兵燹尤为严重,仅次于太平天国末期的“天京之战”。南通、如皋与南京同属一省,又都紧靠长江。“一江之带,苦乐悬分”,情何以堪。于是张謇、沙元炳共同发起《通海如泰东盐代募宁赈启》,刊于1913年9月26日的《通海新报》,鼓励通如地区的乡绅捐资救助南京难民。作为大生纱厂的主要股东,沙元炳又携如皋其余乡绅陈君谋、祝书楷、道少吾等,支援张謇,救济灾民。除去大生纱厂出资9000元,其他实业家又捐资1000元,救济南京灾民。

兴办实业,热衷公益,造福乡梓,沙元炳先生的企业家精神,将永存于江海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