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清曾有祖孙皇帝巡幸如皋(三)

□钱祖荣

祖孙皇帝巡访如皋的原因

清朝康熙和乾隆,这对祖孙皇帝为何对如皋情有独钟,在各自第一次南巡中都首先来到如皋?从总体上看,他俩都作了六次南巡的重大举措,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虽然康熙南巡是在满汉战争结束不久,而乾隆南巡时已相隔两代人,但总体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民族战争结束,天下一统,但要保证满清的统治永不动摇,就必须争取中国南部汉族广大地区百姓的民心。为达既定目标,既要朝廷制定正确的策略,又要皇帝本人尽量展示其亲民的行为。这一方面,两位皇帝都做到了,而且卓有成效。譬如乾隆在如皋钱镠王驻跸处谕祭武肃王钱镠时,就表现得非常虔诚。本来,隔数日他就将到达钱镠故乡杭州,但乾隆帝却预先遣官祭祀杭州海神庙(当年,江浙人民因国王钱镠治理水患有功,尊称吴越王钱镠为海龙王,从浙江沿海到山东蓬莱,各地普遍建造海神龙王庙。塑钱镠像祀之)和吴越钱王祠,并赐“忠顺贻庥”匾,让人提前到浙江办理相关事宜。乾隆皇帝的这种行为,确实能感动当时的汉族民众。大家都知道,钱镠王的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他的“善事中国”的临终嘱咐促使后世孙第三世吴越国王钱弘俶,将吴越国一军十三州的地盘,纳土归宋,实现了南北和平统一,使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免于生灵涂炭。

就在当年的古邑如皋,因那时的盐贩子钱镠娶的正妻黄氏是赤岸乡人,她不愿离开故土,致使钱镠成为国王后,建造钱王府,前后驻跸如皋几十年,也经营如皋几十年。钱镠作古后,其后人始终遵循祖训“保境安民”,为建设金如皋不遗余力,成为颇有影响的家族。直到民国时期,如皋坊间还流传着一首民谚:“一沙二祝,抵不上定慧寺一笃;定慧寺的笃头子,比不上钱家闷头子”。由此民谚说明,如皋钱氏生活低调,但慷慨捐建城隍庙头门、捐献143亩教育义田、出房舍兴办邱陞学馆(民国时期改为邱陞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如皋中学合并)等善行,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褒奖钱镠,缓和满汉矛盾,融洽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应是皇帝临幸如皋钱门的缘由之一。

第二、治河兴农,发展经济。从古至今,水利建设事业,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长期的国家战乱,江河湖泊之水患蔓延,迫切需要治理。在康熙所居宫殿的柱子上,刻有一条字幅,内容是:“治河、兴农、三藩,这是他朝思暮想要解决的大事。后来,三藩既平,民心日趋稳定、治理河患的地位相应提升。而乾隆在巡视中既有祭祀海神的行为,又有治理水患的实际措施,声誉鹊起。

第三、欣赏山水名胜,包揽江南风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御驾南巡,近距离尽情欣赏包括如皋在内的江南山水名胜及如花美人,是旧时“江山之主”的应有之义。另外,如康熙在巡前所讲,要“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也是统治之道。

第四、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为何私访如皋是一个待解之谜。乾隆还将他的南巡视作其平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子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而在两位皇帝南巡的动机中,始终隐藏着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及“深衷竟谁识”。

我们应该精准解读康熙皇帝抄录的朱熹诗:“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笔者试作这样的解释:我涉过波涛浩瀚、奔腾东去的万里长江,寻访秀美绝伦、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莲之花芙蓉(隐喻寻找母亲,与下文“翁”的释意父亲对应),即使反复往来,心中亦然非常开心,身体并无疲倦不适之感。

没有遇到昼思夜想的非凡父亲(无极翁,原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他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翁,父也。《史记·项羽纪》曰:“吾翁卽若翁”;陆游《示儿》诗曰:“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深沉的衷情,哪个能够替我感觉到?

结合《红楼梦》真事隐的探索,反复琢磨康熙皇帝御笔抄写的朱熹作原诗,让我们不得不从深层次上思考一些与中国历史相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深衷竟谁识”一句,应该是蕴含了康熙皇帝“封肃”(甄士隐岳父的所谓姓名,“封”有封口之义,“肃”有肃杀之意)的惊天动地之隐私。

这让我们不得不从深层次上思考一些问题,诚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参与其中,共同探秘释疑。